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50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武相次告通王以下欲殺建。建他日又造訛言云:「諸 王欲劫遷車駕別幸藩鎮。」諸王懼,詣建自陳。建乃延 入臥內,密遣人奏云:「今日睦王、濟王、韶王、通王、彭王、 韓王、儀王、陳王等八人到臣,理所不測事由。臣竊量 事體,不合與諸王相見,兼恐久在臣所,於事非宜。」忽 然及門,意不可測。又上疏抗請歸十六宅,如是者數 四,帝不允。建懼為諸王所圖,乃以精甲數千圍行宮, 請誅定州護駕軍都將李筠。帝懼甚,詔斬筠於大雲 橋。其三都軍士尋放還本道,殿後都亦與三都元繞 行宮扈蹕。至是,並急詔散之,罷諸王兵柄。建慮上不 悅,乃上表請立德王為皇太子。其年八月,嗣廷王戒 丕自太原還,詔與通王已下八王,並賜死於石堤谷。

遼定「冊皇太子儀」及車服之制。

按《遼史禮志》:「冊皇太子儀」:「前期一日,設幄座於宣慶 殿,設文武官幕次於朝堂,并殿庭版位。太樂令陳宮 縣皆如皇帝受冊儀。守宮設皇太子次於朝堂北,西 向。乘黃令陳金輅朝堂門外,西向,皇太子儀仗笳簫 鼓吹等陳宣慶門外。典儀設皇太子版位於殿橫街 南,近東北向。設文武官五品以上位於樂縣東西,餘」 官如常儀。至日,門下侍郎奉冊,中書侍郎奉寶綬,各 置於案。令史二人絳服對舉案立。寶案在橫街北,西 向,冊案在北,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並立案後。侍中版 奏:「中嚴。」皇太子遠遊冠、絳紗袍,秉珪出,太子舍人引 入就版位,北面殿立。東宮官三師以下皆從,立皇太 子東南,西向。太子入門,樂作,至位樂止。典儀贊:皇太 子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中書令立太子東北,西向,門 下侍郎引冊案,中書侍郎取冊,進授中書令,退復位。 傳宣官稱「有制」,皇太子再拜。傳宣訖,再拜。中書令跪 讀冊訖,俛伏,興。皇太子再拜,受冊,退授左庶子。中書 侍郎取寶,進授中書令,皇太子進受寶,退授左庶子, 中書令以下退復位。舁案者以案退。典儀贊再拜,皇 太子拜,在位者皆再拜。太子舍人引皇太子退,樂作, 出門樂止。侍中奏:「禮畢。」皇太子升金輅,左庶子以下 夾侍,儀仗、鼓吹等並列宣慶門外。三師、三少、諸宮臣 於金輅前後導從,鳴鐃而行,還東宮。宮庭先設仗衛 如式,至宮門鐃止,皇太子降金輅,舍人引入就位坐。 文武宮臣序班稱賀。禮畢。按《儀衛志》:皇太子車輅 金輅,從祀享、正冬大朝、納妃用之。冊皇太子儀:乘黃 令陳金輅,皇太子升降,金輅軺車,五日常朝享、宮 臣、出入行道用之。金飾紫幰朱裡,駕一馬,四望車、 弔臨用之。金飾紫油纁,通幰,駕一馬。朝服:皇太子 遠遊冠,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服之。三梁冠, 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黑介幘,髮纓翠緌,犀簪導。絳 紗袍,白紗中單,皂領、褾、襈、裾,白裙襦,白假帶,方心曲 領,絳紗蔽膝。其革帶、劍、佩、綬,襪、舄與上同。後改用白 襪、黑舄。未冠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雙玉導,加寶飾。 《冊皇太子儀》,皇太子冠遠遊,服絳紗袍。《公服勘箭 儀》,皇太子遠遊冠,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服「絳紗 單衣,白裙、襦,革帶金鉤䚢、假帶方心紛鞶囊,白襪,烏 皮履。」《常服》:「皇太子進德冠,九琪金飾絳紗單衣,白 裙、襦,白襪,烏皮履。」

太祖神冊元年春三月丙辰立子倍為皇太子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按《義宗傳》:義宗名倍,小字 圖欲,太祖長子。母淳欽皇后蕭氏。幼聰敏好學,外寬 內摯。神冊元年春,立為皇太子。時太祖問侍臣曰:「受 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 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 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 嘗從征烏古、党項,為先鋒都統。及經略燕地,太祖西 征,留倍守京師,因陳取渤海計。天顯元年,從征渤海, 拔扶餘城。上欲括戶口,倍諫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 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徑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 從之。倍與大元帥德光為前鋒,夜圍忽汗城,大諲譔 窮蹙請降,尋復叛。太祖破之,改其國曰東丹,名其城 曰天福,以倍為人皇王主之。仍賜天子冠服。建元甘 露,稱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漢法,歲貢布 十五萬端,馬千匹。上諭曰:「此地瀕海,非可久居,留汝 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駕將還,倍作歌以獻。陛辭,太 祖曰:「得汝治東土,吾復何憂。」倍號泣而出,遂如儀坤 州。未幾,諸部多叛,大元帥討平之。太祖訃至,倍即日 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謂公卿曰:「大 元帥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屬,宜主社稷。」乃與群臣請 於太后而讓位焉。於是大元帥即皇帝位,是為太宗。 太宗既立見疑,以東平為南京,徙倍居之,盡遷其民。 又置衛士,陰伺動靜。倍既歸國,命王繼遠撰《建南京 碑》,起書樓於西宮,作《樂田園詩》。唐明宗聞之,遣人跨 海持書,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謂左右曰:「我 以天下讓主上,今反見疑,不如適他國,以成吳太伯 之名。」立木海上,刻詩曰:「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 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攜高美人載書浮海而去。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