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54 (1700-1725).djvu/59

此页尚未校对

伍人多,不敢發。事覺,暄告祏謀,帝處分收祏兄弟。祀 時直在內殿,疑有異,遣信報祏曰:「劉暄似有異謀,今 作何計?」祏曰:「政當靜以鎮之耳。」俄而召祏入見,停中 書省。初,直齋袁文曠以王敬則勳當封,祏執不與,帝 使文曠取祏,以刀環築其心曰:「復能奪我封否?」祏、祀 同日見殺。祀字景昌,初為南郡王國常侍,歷高祖驃 騎東閣祭酒,祕書丞,晉安王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 行府州事。治下有宣尼廟,久廢不修,祀更開掃,構立 祀。弟禧,居喪早卒。有子廞,字偉卿,年十二,聞收至,謂 家人曰:「伯既如此,無心獨存。」赴井死。後帝于後堂騎 馬致適,顧謂左右曰:「江祏若在,我當復能騎此不?」暄 字士穆,出身南陽國。常侍遙光起事,以討暄為名。事 平,暄遷領軍將軍,封平都縣侯,千戶。其年又見殺。和 帝中興元年,贈祏衛將軍,暄散騎常侍,撫軍將軍,並 開府儀同三司。祀,散騎常侍,太常卿。

褚澄

按《南齊書褚淵傳》:「淵弟澄,字彥道。初,湛之尚始安公 主,薨,納側室郭氏,生淵。後尚吳郡公主,生澄。淵事主 孝謹,主愛之。湛之亡,主表淵為嫡。澄尚宋文帝女廬 江公主,拜駙馬都尉。歷官清顯,善醫術。建元中,為吳 郡太守。豫章王感疾,太祖召澄為治,立愈。尋遷左民 尚書。淵薨,澄以錢萬一千就招提寺贖太祖所賜淵」 白貂坐褥,壞作裘及纓。又贖淵介幘犀導,及淵常所 乘黃牛。永明元年,為御史中丞袁彖所奏,免官禁錮, 見原。遷侍中,領右軍將軍,以勤謹見知。其年卒。澄女 為東昏皇后。永元元年,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張穆之

按《梁書太祖獻皇后傳》:「后父穆之,字思靜,晉司空華 六世孫。曾祖輿,坐華誅,徙興古,未至,召還。及過江,為 丞相掾、太子舍人。穆之少方雅,有識鑒。宋元嘉中,為 員外散騎侍郎,與吏部尚書江湛、太子左率袁淑善。 淑薦之於始興王濬,濬深引納焉。穆之鑒其禍萌,思 違其難,言於湛,求外出。湛將用為東縣,固乞遠郡。久」 之,得為寧遠將軍、交阯太守,治有異績。會刺史死,交 土大亂,穆之威懷循拊,境內以寧。宋文帝聞之嘉焉, 將以為交州刺史,會病卒。子弘籍字真藝,齊初為鎮 西參軍,卒於官。高祖踐阼,追贈穆之光祿大夫,加金 章。又詔曰:「亡舅齊鎮西參軍,素風雅猷,夙肩名輩,降 年不永,早世潛輝。朕少離苦辛,情地彌切。雖宅相克 成,輅車靡贈,興言永往,觸目慟心。可追贈廷尉卿。」弘 籍無子,從弟弘策以第三子纘為嗣,別有傳。

張弘策

按《梁書》本傳,「弘策,字真簡,范陽方城人,文獻皇后之 從父弟也。幼以孝聞。母嘗有疾,五日不食,弘策亦不 食。母彊為進粥,乃食母所餘。遭母憂,三年不食鹽菜, 幾至滅性。兄弟友愛,不忍暫離,雖各有室,常同臥起, 世比之姜肱兄弟。起家齊邵陵王國常侍,遷奉朝請、 西中郎江夏王行參軍。弘策與高祖年相輩,幼見親」 狎。𢘆隨高祖遊處,每入室,常覺有雲煙氣,體輒肅然。 弘策由此特敬高祖。建武末,弘策從高祖宿,酒酣,徙 席星下,語及時事,弘策因問高祖曰:「緯象云何?國家 故當無恙。」高祖曰:「其可言乎?」弘策因曰:「請言其兆。」高 祖曰:「漢北有失地氣,浙東有急兵祥。今冬初魏必動, 若動則亡漢北帝今久疾多異議,萬一伺釁稽部,且 乘機而作,是亦無成,徒自驅除耳。明年,都邑有亂,死 人過于亂麻。齊之歷數,自茲亡矣。梁、楚、漢當有英雄 興。」弘策曰:「英雄今何在?為己富貴?為在草茅?」高祖笑 曰:「光武有云,安知非僕?」弘策起曰:「今夜之言,是天意 也,請定君臣之分。」高祖曰:「舅欲效鄧晨乎?」是冬,魏軍 寇新野,高祖將兵為援,且受密旨,仍代曹虎為雍州。 弘策聞之心喜,謂高祖曰:「夜中之言,獨當驗矣。」高祖 笑曰:「且勿多言。」弘策從高祖西行,仍參帷幄,身親勞 役,不憚辛苦。五年秋,明帝崩,遺詔以高祖為雍州刺 史,乃表弘策為錄事參軍,帶襄陽令。高祖睹海內方 亂,有匡濟之心,密為儲備,謀猷所及,惟弘策而己。時 長沙宣武王罷益州還,仍為西中郎長史,行郢州事。 高祖使弘策到郢,陳計于宣武王,語在《高祖紀》。弘策 因說王曰:「昔周室既衰,諸侯力爭,齊桓蓋中人耳,遂 為一匡九合,民到于今稱之。齊德告微,四海方亂,蒼 生之命,會應有主。以郢居中流之要,雍部有戎馬之 饒,卿兄弟英武,當今無敵。虎據兩州,參分天下,糾合 義兵,為百姓請命,廢昏立明,易于反掌。如此則桓、文 之業可成,不世之功可建,無為豎子所欺,取笑身後。 雍州揣之已熟,願善圖之。」王頗不懌,而無以拒也。義 師將起,高祖夜召弘策、呂僧珍入宅定議,旦乃發兵, 以弘策為輔國將軍、軍主,領萬人督後部軍事。西臺 建,為步兵校尉,遷車騎諮議參軍。及郢城平,蕭穎達、 楊公則諸將皆欲頓軍夏口,高祖以為「宜乘勢長驅, 直指京邑。」以計語弘策,弘策與高祖意合。又訪寧遠 將軍庾域,域又同。乃命眾軍即日上道,緣江至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