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駐之,未欲匆匆舉動。運長密遣傖人周天賜偽投 景素,勸為異計。景素知為運長所遣,即斬之,遣司馬 孫謙送首還臺。元徽四年七月,垣祗祖率數百人奔 景素,云京邑已潰亂,勸令速入。景素信之,即便舉兵, 負戈至者數千人。運長等常疑景素有異志,及聞祗 祖叛走,便纂嚴備辦。齊王出屯元武湖,冠軍將軍任 農夫黃回、左軍將軍李安民各領步軍,右軍將軍張 保率水軍并北討,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段佛榮為 都統,其餘眾軍相繼。進冠軍將軍、齊王世子,鎮東府 城。齊王知黃回有異圖,故使安民、佛榮俱行以防之。 景素欲斷據竹里以拒臺軍,垣慶延、祗祖、沈顒等曰: 「今天時旱熱,臺軍遠來疲困,引之使至,以逸待勞,可 一戰而克也。」殷濔等固爭不能。農夫等既至,放火燒 市邑,而垣慶延等各相顧望,並無鬥志。景素本乏威 略,恇擾不知所為。時張保水軍泊西渚,景素左右勇 士數十人,並荊楚快手,自相要結,擊水軍,應時摧陷, 斬張保,而諸將不相應赴,復為臺軍所破。臺軍既薄 城池,顒先眾叛走,垣祗祖次之,其餘諸軍相係奔敗。 左暄驍果有膽力,欲為景素盡節,而所配兵力甚弱, 猶力戰不退,於萬歲樓下橫射,臺軍不能禁,然後退 散。右衛殿中將軍張倪奴、前軍將軍周盤龍攻陷京 城,倪奴禽景素,「斬之,時年二十五」,即葬京口。垣慶延 祗祖左暄、賀文超並伏誅。殷濔、蔡履徙梁州。何季穆 先遷官,故不及禍,其餘皆逃亡,值赦得免。景素既敗 曹欣之反,告韓道清、郭蘭之之謀,道清等並誅黃回、 高道慶等,齊王撫之如舊。景素子延齡及二少子並 從誅。其年冬,封長沙成王義欣子勰第三子恬為秭 歸縣侯,食邑千戶,繼宏後。順帝昇明二年卒,國除。張 倪奴以禽景素功,封筑陽縣侯,食邑千戶。景素敗後, 故記室參軍王螭、故主簿何昌㝢並上書訟景素之 冤。齊受禪,建元初,故景素秀才劉璡又上書曰:「臣聞 曾子孝於其親而沉乎水,介生忠於其主而焚於火。 何則?仁也不必可依,信也不必可恃。」昔者墨翟議雲 梯於荊臺之下,宋人逐之;夷叔為衛君隱難於晉,公 子殪之。李牧北逝彊胡之旗,南拒全秦之卒。趙左不 圖其功,賜以利劍;陳蕃白首固義,忘生事主;漢靈不 明其忠,卒被刑戮。彼數子者,皆身棲青雲之上,而困 於泥塵之裡,誠以危行不容於衰世,孤立聚尤於眾 人,加讒諂蛆蠱其中,謗隙蜂飛而至故也。臣聞浸潤 之行,骨肉離絕,疑似一至,君臣易心,此《中山》所以「歔 欷奏樂」,孟愽所以「慷慨囊頭」者也。臣每惟故舉將宋 建平王之禍,悲徹骨髓,氣疑霜霰。今璇鼎啟運,人神 改物,生罪尚宥,死冤必申。臣誠不忍王之負謗而不 雪,故敢明言其理。臣聞孝悌為志者,不以犯上,曾子 不逆「薪而爨,知其不為暴也;秦仁獲麑,知其可為傅 也。臣聞王之事獻太妃也,朝夕不違養,甘苦不見色。 帳下進珍饌,太妃未食,王投箸輟飯;太妃起居有不 安,王傍行蓬髮。臣聞求忠臣者於孝子之門」,安有孝 如王而不忠者乎?其可明一也。當泰始、元徽中,王公 貴人無謁景寧陵者,王獨抗情而行,不以「趨時捨義。 出鎮入朝,必俛拜陵所。王尚不棄先君,豈背今君乎?」 其可明二也。王愽聞而容眾,與諫而愛士,與人言,呴 呴若有傷。聞人之善,譽而進之;見人之惡,掩而誨之。 李蔚之,蓬廬之寒素也,王枉駕而訊之;何季穆等,宣 簡王之舊也,王提挈以升之。王虛己以厚天下之士, 尚不欲傷一人之心,何乃親戚圖相菹膾乎?其可明 三也。臣昔以法曹參軍奉訊於聽朝之末,王每斷獄, 降聲辭,和顏色,以待士女之訟。時見夏伯以童子縲 縶,王愴然改貌,用不加刑。徐州嘗歲饑,王散秩粟俸 帛以繼民之乏,蠲理冤疑,咸息繇務所在,皆有愛於 民。臣聞「善人,國之紀也」,安有仁於民庶而虐其宗國 者乎?其可明四也。王修身潔行,言無近雜,內去聲酌 之娛,外無田弋之好,每所臨踐,不加穿築,直衛不繁, 第宅無改。荊州高齋,刻楹柏構,王廢而不處。昔朝廷 欲賜王東陵甲第,又辭而不當。兩宮所遺珍玩,塵於 笥篋,無他嬖私,不耽內寵,姬嬙數人,皆詔令所賜。王 身食不踰一肉,器用瓦素。時有獻鏤玉器,王顧謂何 《昌㝢》曰:「我持此安所用哉!」乃謝而反之。王恭已蹈義 若此,其可明五也。王之在荊州也,時獻太妃初薨,宋 明帝新棄天下,京畿諸王又相繼非命,王乃徵入為 太常。楚下人士,並勸勿下,王謂為臣而距先皇之命, 不忠;為子不奉親之窀穸,不孝。於是棄西州之重,而 匍伏北闕。王若志欲倔彊,便應高枕江漢,何為屈折 而受制於人乎?其可明六也。王名高海內,義重泰山, 耆幼懷仁,士庶慕德。故從昏者忌明,同枉者毀正,搦 弦為鉤,張一作「百」,行坐咳嚏,皆生風塵。會王季符負 辠流謗,事會讒人之心,權醜相扇,鴟梟奮翼。王雖遘 愍離凶,而誠分彌款,散情中孚,揮斥滿素。虞翫之銜 使歸旋,世子入「質京邑;續解徐州,請身東第;後求會 稽,降階外撫;虞翫、殷煥,實為詮譯,誠心殷勤,備留聖 聽。王若侜張跋扈,何事若斯?其可明七也。」自是以後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2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