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蕃並出師,莫不奔敗。唯誕中兵參軍柳元景先克 弘農、關、陜三城,多獲首級,關、洛震動,事在《元景傳》。會 諸方並敗退,故元景引還。徵誕還京師,遷都督廣交 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廣州刺史,當鎮始興。未行,改 授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安東 將軍、會稽太守,給鼓吹一部。元凶弒立,以揚州浙江 西屬司隸校尉,浙江東五郡立會州,以誕為刺史。世 祖入討,遣沈慶之兄子僧榮間報誕,又遣寧朔將軍 顧彬之自曾顯東入受節度。誕遣參軍劉季之與彬 之并勢,自頓西陵,以為後繼。劭遣將華欽、庾導東討, 與彬之弟相逢於曲阿之奔牛塘,路甚狹,左右皆悉 入。葑,彬之軍人多齎籃屐於菰葑中夾射之,欽等 大敗。事平,徵誕為持節、都督荊、湘、雍、益寧梁、南北秦 八州諸軍事、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誕以 位號正與濬同,惡之,請求回改,乃進號驃騎將軍,加 班劍二十人,餘如故。南譙王義宣不肯就徵,以誕為 侍中、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開府如故,改封竟陵王, 食邑五千戶。顧彬之以奔牛之功,封陽新縣侯,食邑 千戶;季之零陽縣侯,食邑五百戶。明年,義宣舉兵反, 有荊、江、兗、豫四州之力,勢震天下。上即位日淺,朝野 大懼。上欲奉乘輿法物以迎義宣,誕固執不可。然後 處分誕節,仗士五十人,出入六門。上流平定,誕之力 也。初討元凶,與上同舉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 勳。上性多猜,頗相疑憚。而誕造立第舍,窮極工巧,園 池之美,冠於一時。多聚才力之士實之第內,精甲利 器,莫非上品。上意愈不平。建平二年,乃出為使持節、 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侍 中如故。上以京口去都密邇,猶疑之。大明元年秋,又 出為都督南兗、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 刺史,餘如故。誕既見猜,亦潛為之備。至廣陵,因索虜 寇邊,修治城隍,聚糧治仗。嫌隙既著,道路常云誕反。 三年,建康民陳文紹上書曰:「私門有幸,亡大姑,元嘉 中蒙入臺六宮,薄命早亡,先朝賜贈美人,又聽大姑 二女出入問訊。父饒,司空,誕取為府史,恆使入山,圖 畫道路,勤劇備至,不敢有辭,不復聽歸,消息斷絕。姑 二女,去年冒啟歸訴,蒙陛下聖恩賜敕,解饒吏名。」誕 見符至,大怒,喚饒入,交問:「汝欲死邪?訴臺求解。」饒即 答:「官比不得通家信,消息斷絕。若是姊為啟,聞所不 知。」誕因問饒:「汝那得入臺?」饒被問,依實啟答。既出,誕 主衣莊慶畫師王強語饒:「汝今年敗汝姊,誤汝官。云 小人輩敢恃臺家逼我!」饒因叛走歸。誕即遣王強將 數人,逐突入家內縛錄。將還廣陵。至京口客舍,乃陊 死井中,託云饒懼辜自殺,抱痛懷冤,冒死歸訴。吳郡 民劉成又詣闕上書,告誕謀反,稱息道龍昔伏事誕, 親見姦狀。又見誕在石頭城內修乘輿法物,習倡警 蹕,道龍私獨憂懼,向伴侶言之,語頗漏泄。誕使大吏 令監內執道龍,道龍逸走,誕怒,鞭殺監,又捕殺道龍。 又豫章民陳談之上書訴枉,稱弟詠之昔蒙誕采錄, 隨從歷鎮。大駕南下,為誕奉送牋書,經涉危險,時得 上聞。聖明登祚,恩澤周普,回改小人,使命微勤,賜署 臺位。詠之恆見誕與左右小人莊慶、傅元祀潛圖姦 逆,言詞醜悖,每云:「天下方是我家有,汝等不憂不富 貴。」又常疏陛下年紀姓諱,往巫鄭師憐家詛。詠之 既聞此語,又不見其事,恐一旦事發,橫罹其辠,密以 告建康右尉黃宣達,并有啟聞,希以自免。元祀弟知 詠之與宣達往來,自嫌言語漏泄,即具以告誕。誕大 怒,令左右飲詠之酒,逼使大醉。因言詠之乘酒罵詈, 遂被害。自顧冤枉,事有可哀。其年四月,上乃使有司 奏曰:「臣聞神極尊明,大儀所以貞觀;皇天峻邈,元化 所以幽宣。故能經緯甿俗,大庇黔首。庶道被八紘,不 遺疏賤之賞;威格天區,豈漏親貴之罰。」此不刊之鴻 則,古今之恆訓。謹按元嘉之末,天綱崩褫,人神哀憤, 含生喪氣。司空竟陵王誕,義兼臣子,任居藩維,進不 能泣血提戈,忘身徇節;退不能閉關拒險,焚符斬使。 遂至拜受偽爵,欣承榮寵,沈淪姦逆,肆於昏放。以妻 故司空臣湛之女,誅亡餘類,「單舟遄遣,披猖千里,事 哀行路,賊忍無親,莫此為甚。故山陰傅僧祐,誠亮國 朝,義均休戚。重門峻衛,不能拒折簡之使;巖險千里, 不能庇匹夫之身。乃更助虐馮凶,抽兵勒刃,遂使頓 仆牢穽,死不旋踵,妻子播流,庭筵莫立,見之者流涕, 聞之者含歎。」及神鋒首路,欃槍東指,風卷四嶽,電埽 三江。誕猶持疑兩端,陰規進退。陛下頻遣書檄,告譬 殷勤,方改姦圖,末乃奉順,分遣弱旅,永塞符文。宴安 所莅,身不越境,悖禮忘情,不顧物議,彎弧躍馬,務是 畋游,致奔牛有崩碎之陳,新亭無獨克之術,假威義 銳,乞命皇旅,竟有何勞而論功伐?既䄏祲廓清,大「明 升曜,幽顯宅心,遠邇雲集。誕忽星行之悲,違開泰之 慶,遲回顧望,淹踰旬朔。逆黨陳叔兒等泉寶鉅億,資 貨不貲,誕收籍所得,不歸天府,辭稱天軍,實入私室。 又《太官東傳》,舊有獻御,喪亂既平,猶加斷遏,珍羞庶 品,回充私膳。於號諱之辰,遽甘滋之品,當惟新之始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2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