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3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聞魏軍侵蜀,紀遣其將譙淹回軍赴援。魏將尉遲迥 逼涪水,楊乾運降之,迥即趨成都。五月己巳,紀次西 陵,軍容甚盛。元帝命護軍將軍陸法和立二城於峽 口,名「七勝城」,鎖江以斷峽。時陸納未平,蜀軍復逼,元 帝甚憂,法和告急,旬日相繼。元帝乃拔任約於獄,以 為晉安王司馬,撤禁兵以配之,并遣宣猛將軍劉棻 共約西赴。六月,紀築連城,攻絕鐵鎖。元帝復於獄拔 謝答仁為步兵校尉,配眾一旅上赴。紀之將發也,江 水可揭,前部不得行。及登舟,無雨而水長六尺。劉孝 勝喜曰:「殆天贊也。」將至峽,有黑龍負舟,其將帥咸謂 天助。及頓兵日久,頻戰不利,師老糧盡,智力俱殫。又 魏人入劍閣,成都虛弱,憂懣不知所為。先是,元帝已 平侯景,執所俘馘,頻遣報紀。世子圓照鎮巴東,留執 不遣,啟紀云:「侯景未平,宜急征討。已聞荊鎮為景所 滅,疾下大軍。」紀謂為實然,故仍率眾沿江急進。於路 方知侯景已平,便有悔色,召圓照責之。圓照曰:「侯景 雖誅,江陵未服,宜速平蕩。」紀亦以既居尊位,宣言於 眾,敢諫者死。蜀中將卒,日夜思歸所署。江州刺史王 開業進曰:「宜還救根本,更思後圖。」諸將僉以為然,圓 照、劉孝勝獨言不可,紀乃止。既而聞王琳將至,潛遣 將軍侯叡傍險出法和後,臨水築壘禦琳及法和。元 帝書遺紀,遣光州刺史鄭安中往喻意於紀,許其還 蜀,專制岷方。紀不從命,報書如家人禮。既而侯叡為 任約、謝答仁所破,又陸納平諸軍並西赴元帝,乃與 紀書,又為詩曰:「回首望荊門,驚浪且雷奔。四鳥嗟長 別,三聲悲夜猿。」圓正在獄中連句曰:「水長二江急,雲 生三峽昏。願貰淮南罪,思報阜陵恩。」帝看詩而泣。紀 頻敗,知不振,遣署度支尚書樂奉業往江陵論和輯 之計。元帝知紀必破,遂拒而不許,於是兩岸十餘城 遂俱降。遊擊將軍樊猛率所領至紀所,紀在船中遶 床而走,以金擲猛等曰:「此顧卿送我,一見七官,卿必 當富貴。」猛曰:「天子何由可見殺足下此金何之?」猶不 敢逼,圍而守之。法和馳啟,上密敕樊猛曰:「生還不成 功也。」猛率甲士祝文簡、張天成拔刀升舟,猶左右奔 擲。第五子圓滿馳來就父。紀首既落,圓滿軀亦分。法 和收太子、圓照兄弟三人,問圓照曰:「阿郎何以至此?」 圓照曰:「失計,願為公作奴。」法和叱遣之。

吳平光侯勵

按《南史吳平侯景傳》:「景子勵,字文約,弱不好弄,喜慍 不形於色。仕太子洗馬,母憂去職,殆不勝喪。每一思 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風雨,仆臥中路,坐地號慟,起而 復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鍾愛,曰:『吾百年後,其無此 子乎』!使左右節哭。服闋,除太子中舍人。景薨於郢鎮。 或以路遠,祕其凶問,以疾漸為辭。勵乃奔波,屆於江」 夏,不進水漿者七日。廬於墓所,親友隔絕。會叔父曇 下詔獄,勵乃率昆弟群從,同詣大理,雖門生故吏,莫 能識之。後襲封吳平侯,對揚王人,悲慟嗚咽,傍人亦 為隕涕。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稱。遷宣城內史。郡多猛 獸,常為人患,及勵在任,獸暴為息。又遷豫章內史,道 不拾遺,男女異路。徙廣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 數百里中,舟乘填塞,各齎糧食以送勵,勵人為納受, 隨以錢帛與之。至新淦縣岓山村,有一老姥以槃擎 鰌魚,自送舟側奉上之。童兒數十人,入水扳舟,或歌 或泣。廣州邊海,舊饒外國,舶至多為刺史所侵,每年 舶至,不過三數。及勵至,纖毫不犯。歲十餘至,俚人不 賓,多為海暴。勵征討所獲生口寶物,軍資之外,悉送 還臺。前後刺史皆營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勵 在州,歲中數獻,軍國所須,相繼不絕。武帝歎曰:「朝廷 便是更有廣州。」有詔以本號還朝。而江西俚帥陳文 徹出寇高要,又詔勵重申蕃任。未幾,文徹降附,勵以 南江危險,宜立重鎮,乃表臺於高涼郡立州,敕仍以 為高州。以西江督護孫固為刺史,徵為太子左衛率。 勵性率儉,而器度寬裕,左右嘗將羹至胸前翻之,顏 色不異,徐呼「更衣。」聚書至三萬卷,披翫不倦。尤好《東 觀漢記》,略皆誦憶。劉顯執卷策勵,酬應如流,乃至卷 次行數,亦不差失。少交結,惟與河東裴子野、范陽張 纘善。卒於道。贈侍中,諡曰光侯。

西鄉侯勸

按《南史梁吳平侯傳》:「吳平侯景子勸,字文肅,少以清 靜自立,封西鄉侯,位南康內史、太舟卿。大寶元年,與 南康王會理謀誅侯景,事發遇害。」

東鄉侯勔

按《南史梁吳平侯傳》:「吳平侯景子勔,字文祗,封東鄉 侯,位太子洗馬,及西鄉侯勸同見害。」

曲江鄉侯勃

按《南史梁吳平侯傳》:「吳平侯景子勃,位定州刺史,封 曲江鄉候。大寶初,廣州刺史元景仲謀應侯景,西江 督護陳霸先攻景仲,迎勃為刺史。時湘東王繹在荊 州,雖承制授職,力不能制,遂從之。勃乃鎮嶺南,為廣 州刺史。後江表定,以王琳代為廣州,以勃為晉州刺 史。魏剋江陵,勃復據廣州。敬帝承制,加司徒,紹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