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5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漠;又自雁門關外西抵黃河,渡河至察罕腦兒,又東 至紫荊關,又東至居庸關及古北口,又東至山海衛。 凡軍民屯種地,毋縱畜牧。其荒曠地及山場,聽諸王、 駙馬牧放樵採,東西往來營駐,因以』」時練兵防寇,違 者論之。植在邊習軍旅,屢樹軍功。建文中,《靖難》兵起, 召植及寧王權還京。寧王不至。植渡海歸朝,改封荊 州。成祖即位,入朝,以植初貳於己,削其護衛。已而植 第三子貴燮、第五子《貴煖》上變,告植反。仁宗白其誣, 免二子為庶人。永樂二十二年薨。子《貴烚》嗣。

慶靖王㮵

按《明外史》本傳:「慶靖王㮵,太祖第十六子,母余妃,洪 武二十四年封。生十四歲矣。二十六年,就藩寧夏,以 餉未敷,令駐慶陽北古韋州城,就延安、綏寧租賦,三 十年始建邸。王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 歲一至韋州度夏。宣德初,言寧夏卑濕,水泉惡,乞仍 居韋。不許,令歲一往來如成祖時。正統初,寧夏總兵」 官史昭奏王沮邊務,占靈州草場畜牧,遣使由綏德 草地往還,煽惑土達官民。章未下,或告王閱兵,造戎 器,購天文書。㮵疑皆總兵,昭為之上書,請徙國避昭。 英宗不可,貽書慰㮵。正統二年薨。子康王秩煃嗣,景 泰元年以寧夏屢被兵,乞徙內地,不許。成化五年薨。 子懷王邃。嗣,十五年薨。弟莊王邃嗣弘治四年 薨。子恭王《寘錖》嗣,十一年薨。子「定王《台浤》嗣。」

寧獻王權

按《明外史》本傳:「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母楊妃,洪 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六年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 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統塞上九 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 勇善戰。權智略淵弘,數會諸王出塞,威鎮北荒。燕王 初起兵,與諸將議曰:『曩余巡塞上,見大寧諸軍慓悍, 而戍卒皆中土,罪謫不能寒。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 騎助戰,大事濟矣』。」時建文帝恐權與燕合,使人召權。 權不至,坐削三護衛。會李景隆方攻燕,燕王率銳卒 千人倍道趨大寧,詭言窮蹙求救。權邀燕王單騎人 城。燕王執權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 為謝罪。居數日,款治不為備。北平銳卒伏城外,吏士 稍稍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戌卒。燕王辭去,權祖 之郊伏兵起,擁權入關。三衛彉騎及諸戌卒,一呼畢 集。守將朱鑑不能禦,戰歿。總兵官都督劉真遁還京 師。行軍都督陳亨等降,燕王府妃妾世子皆隨入北 平,大寧城為空。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燕王謂 「權事成當中分天下。」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請蘇州,曰 「畿內也」;請錢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無道, 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皆善地,惟 弟擇焉。權遂出飛旗,令有司治馳道。帝大怒。權不自 安,悉屏從兵,與老中官數人偕往南昌。稱疾臥城樓, 乞封南昌。帝不得已,詔即布政司為邸,改封王南昌。 瓴甋規制,皆無所更。已而人告權巫蠱誹謗事,密探 無驗,得已,自是日韜晦,搆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 終成祖世得無患。仁宗時,法禁稍解,權乃上書言事, 嘗請乞南昌灌城土田,及論宗室不應定品級。宣宗 怒,頗有所詰責。權已老,諸少年吏多齮齕以示威重, 權不以為意,日與文學士相往還,託志翀舉,自號「臞 仙。」嘗奉敕輯《通鑑博論》二卷,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 範》七十四章,《漢唐祕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 譜》一卷。其他註纂數十種,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冶 諸術皆具。正統十二年薨。世子盤烒先卒,孫靖王奠 培嗣。

按《藩獻記》:權,高皇帝十七子也。生而神姿秀朗,白晳, 美鬚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 諸書無所不窺,旁通釋老。洪武二十四年,冊封之國。 大寧王智略淵宏,被服儒雅,數會邊鎮諸王出師捕 寧,肅清沙漠,威鎮北荒。建文中,齊、黃用事,疑忌諸藩, 多所出削。以王英武,擁重兵於城下,敕召還京師。王 未奉命,遂削王護衛軍。後文皇帝踐祚,不欲壯王在 外。永樂元年二月改封王於南昌。王亦深自韜晦,所 居宮庭無丹彩之飾,宮殿瓴甋不請琉璃,搆精廬一 區,蒔花藝竹,鼓琴著書其間。故終長陵之世不被譴 責。晚節益慕沖舉,自號「臞仙」,建生墳緱嶺之上,數往 遊焉。江右俗故質樸,儉於文藻,士人不樂聲譽。王乃 弘獎風流,增益標勝。在位五十八年,壽七十有一。正 統十三年九月望日薨。世子《磐烒》,孝友仁厚,洞達理 學,有淵騫之譽。正統二年正月十有九日,《先獻王》薨。 世孫《奠培》嗣爵,追諡為《寧惠王》。

按列朝詩集,權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旁通釋、老, 尤深於史。洪武二十四年,冊封之國大寧。文皇帝踐 祚,改封南昌。恃靖難功,頗驕恣,多怨望不遜,晚年深 自韜晦。海寧胡奎以儒雅著名,請為世子師傅者七 年,告老而歸,為輯其詩文序而傳之。凡群書有祕本, 莫不刊布國中。所著《通鑑博論》二卷,《漢唐祕史》二卷, 《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神隱》《肘後神樞》」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