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1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非劉宗,不敢干典。」遂讓不受。乃徙鮪為左大司馬,劉

賜為前大司馬,使與李軼,李通、王常等鎮撫關東。以 李松為丞相,趙萌為右大司馬,共秉內任。

《張純傳》:「純字伯仁,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父安世,宣帝 時為大司馬衛將軍,封富平侯。父放,為成帝侍中。純 少襲爵土,哀平間為侍中,王莽時至列卿。遭值篡偽, 多亡爵土。純以敦謹守約,保全前封。建武初,先來詣 闕,故得復國。五年,拜大中大夫,使將潁川突騎,安集 荊徐揚,部督委輸,監諸將營。後又將兵屯田南陽,遷」 五官中郎將。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復國。光武曰: 「張純宿衛十有餘年,其勿廢。」更封武始侯,食富平之 半。

《陳蕃傳》:「蕃遷光祿勳,時封賞踰制,內寵猥盛,蕃乃上 疏諫曰:臣聞有事社稷者,社稷是為;有事人君者,容 悅是為。今臣蒙恩聖朝,備位九列,見非不諫,則容悅 也。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高祖之約,非功臣不侯,而聞追錄河南尹鄧萬世父 遵之微功,更爵尚書令。黃儁先人之絕封,近習以非」 義授邑,左右以無功傳賞。授位不料其任,裂土莫紀 其功,至乃一門之內,侯者數人。故緯象失度,陰陽謬 序,稼用不成,民用不康。臣知封事已行,言之無及,誠 欲陛下從是而止。又比年收斂,十傷五六,萬人飢寒 不聊生活,而采女數千,食肉衣綺,脂油粉黛,不可貲 計。鄙諺云:「盜不過五女門。」以女家貧「也。今後宮之女, 豈不貧國乎?」是以傾宮嫁而天下化,楚女悲而西宮 災。且聚而不御,必生憂悲之感,以致并隔水旱之困。 夫獄以禁止奸違,官以稱才理物。若法虧於平,官失 其人,則王道有缺。而令天下之論,皆謂獄由怨起,爵 以賄成。夫不有臭穢,則蒼蠅不飛。陛下宜採求失得, 擇從忠善。尺一選舉,「委尚書三公,使褒責誅賞,各有 所歸,豈不幸甚!」帝頗納其言,為出宮女五百餘人,但 賜儁關內侯,而萬世《南鄉侯 趙典傳》:典轉大鴻臚。時恩澤諸侯,以無勞受封,群臣 不悅而莫敢諫。典獨奏曰:「夫無功而賞勞者不勸,上 忝下辱,亂象干度。且高祖之誓,非功臣不封,宜一切 削免爵土,以存舊典。」帝不從。

《三國魏志田疇傳》:「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 先遣使辟疇,又命田預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 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 一來,而君若恐勿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 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諮議。明 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蓨」 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 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 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 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 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 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 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壇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 便,掩其不備,蹋頓之守,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 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 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 去也。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 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虜乃驚覺,單于身 自臨陣,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 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疇自以始為 居難,率眾遁逃,志義不立,反以為利,非本意也,固讓。 太祖知其至心,許而不奪。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 敢有哭之者斬疇。以嘗為尚所辟,乃往弔祭,太祖亦 不問疇盡將其家屬及宗人三百餘家居鄴。太祖賜 疇車馬穀帛,皆散之宗族知舊。從征荊州還,太祖追 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 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復以前爵封疇。疇上疏陳誠,以 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於數四,終不受。有司 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 依違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疇同於 子文辭祿,申胥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尚書令荀彧、 司隸校尉鍾繇亦以為可聽,太祖猶欲侯之。疇素與 夏侯惇善,太祖與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從君所言, 無告吾意也。」惇就疇宿,如太祖所戒。疇揣知其指,不 復發言。惇臨去,乃拊疇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 顧乎』?疇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 恩全活,為幸多矣。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縱 國私疇,疇獨不愧于心乎?將軍雅知疇者,猶復如此, 若必不得已,請願效死刎首于前』。言未卒,涕泣橫流。 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 《吳志孫權傳》嘉禾元年:「冬十月,魏遼東太守公孫淵 遣校尉宿舒、閬中令孫綜稱藩於權,并獻貂馬。權大 悅,加淵爵位。二年春正月,詔曰:朕以不德,肇受元命, 夙夜兢兢,不遑假寢。思平世難,救濟黎庶,上答神祇, 下慰民望。是以眷眷,勤求俊傑,將與戮力,共定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