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與韓琦等協定大議,語在《琦傳》。英宗以疾未親政, 皇太后垂簾,左右交搆,幾成嫌隙。韓琦奏事,太后泣 語之故,琦以帝疾為解。太后意不釋,修進曰:「太后事 仁宗數十年,仁德著於天下。昔溫成之寵,太后處之 裕如,今母子之間反不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復曰: 「仁宗在位久,德澤在人,故一日晏駕,天下奉戴嗣君, 無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后一婦人,臣等五六書生耳, 非仁宗遺意,天下誰肯聽從?」太后默然,久之而罷。修 平生與人盡言無所隱,及執政士大夫有所干請,輒 面諭可否,雖臺諫官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是怨 誹益眾。帝將追崇濮王,命有司議,皆謂當稱皇伯,改 封大國。修引《喪服記》,以為「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降, 三年為期,而不沒父母之名,以見服可降而名不可 沒也。若本生之親改稱皇伯,歷考前世,皆無典據。進 封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故中書之議不與眾同。」 太后出手書,許帝稱親,尊王為皇,王夫人為后,帝不 敢當。於是御史呂誨等詆修主此議,爭論不已,皆被 逐。惟蔣之奇之說合修意,修薦為御史,眾目為姦邪, 之奇患之,則思所以自解。修婦弟薛宗孺有憾於修, 造帷薄不根之謗摧辱之,展轉達於中丞彭思永,思 永以告之奇,之奇即上章劾修。神宗初即位,欲深護 修,訪故宮臣孫思恭,思恭為辨釋,修杜門請推治。帝 使詰思永、之奇問所從來,辭窮,皆坐黜。修亦力求退, 罷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明年,遷兵部尚 書、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辭不拜,徙蔡州。 修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汙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 輒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 所詆,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 卒,贈太子太師,諡曰文忠。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 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穽在前,觸發 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 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 可勝數,於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 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 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 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 便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 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 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嘗謂曰:「汝父 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死獄也, 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 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 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修 聞而服之。終身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 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 騖,眾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獎引後進,如恐不 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 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謂必顯於世。篤 於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好古嗜學,凡周、 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 說於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奉詔修《唐書》、紀、志、 表,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蘇軾敘 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 詩賦似李白。」識者以為知言。
趙概
按《宋史》本傳:「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篤學自力,器 識宏遠,為一時名輩稱許。中進士第,通判海州,為集 賢校理、開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賜銀緋,出知洪 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汎溢之虞,概作石隄二百丈, 高五丈,以障其衝,水不為患。僚吏鄭陶、饒奭挾持郡 事,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歸化卒,皆故時群盜。」奭 造《飛語》曰:「卒得廩米陳惡,有怨言,不更給善米,且生 變。」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歸而犯夜者,斬之以徇。 因收陶奭抵罪,闔府股栗。加直集賢院、知青州。坐失 舉澠池令張誥免。久乃起,監密州酒、知滁州。山東有 寇李二過境上,告人曰:「我東人也,公嘗為青州民,愛 之如父母,我不忍犯。」率眾去。召脩起居注。歐陽修後 至,朝廷欲驟用之,難於越次。概聞請郡,除天章閣待 制,糾察在京刑獄,修遂知制誥,踰歲,概始代之。郊祀, 當任子進階爵,乞回其恩,封母郡太君。宰相謂曰:「君 即為學士,擬封不久矣。」概曰:「母年八十二,願及今拜 君,賜以為榮。」乃許之。後遂為例。蘇舜欽等以群飲逐 概,言:「預會者皆館閣名士,舉而棄之,觖士大夫望,非 國之福也。」不報。求知蘇州,終母喪,入為翰林學士,聘 契丹,契丹主會獵,請賦《信誓如山河》詩。詩成,親酌玉 杯為概勸,且授侍臣劉六符素扇寫之,納袖中,其禮 重如此。還兼侍讀學士。諫官郭申錫論事忤旨,帝欲 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諭申錫毋面從,今黜之,何以示 天下?」乃止。以龍圖閣學士、知鄆州、應天府,代韓絳為 御史中丞。絳以論張茂實不宜典宿衛罷。概至,首言 之,茂實竟去。御藥院內臣有寄資至團練使者,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