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4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陛下在藩邸,以好古知禮、仁孝聰明聞於中外,此先 帝所以託天下也。臣願始終令德,以全美名。」帝既視 朝前後殿,而於聽事猶持謙抑。疇復上疏曰:「神廟擁 祐陛下,起居安平,臨朝以時,僅踰半載,而未聞開發 聽斷,德音遏塞,人情缺然。伏望思太祖、太宗艱難取 天下之勞,真宗、仁宗憂勤守太平之力,勉於聽決大 政,以慰母后之慈,勿為疑貳謙抑,自使盛德闇然不 光。」未幾,又上疏曰:「董仲舒為武帝言天人之際,曰『事 在勉彊而已。勉彊學問,則聞見廣而智益明;勉彊行 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陛下起自列邸,光有天命,然 而宗祖基業之重,天人顧享之際,所以操心治身、正 家保國者,尤在於勉彊力』」行也。陛下昔在宗藩,已能 務德好學,語言舉動,未嘗越禮,是天性有聖賢之質。 自疾平以來,於茲半歲,而臨朝高拱,無所可否,群臣 關白軍國之政者日益至,其請人主財決者日益多。 然猶聖心盤桓,無所是非者,何也?得非以初繼大統, 或慮未究朝廷之事,故謙抑而未皇耶?或者聖躬尚 未寧,而不「欲自煩耶?抑有所畏忌而不言耶?苟為謙 抑而未皇,則國家萬務,日曠月廢,其勢將趨於禍亂 無疑也。」若聖躬未能寧,則天下之名醫良工,日可召 於前,而方技不試,藥石不進,養疾於身,坐俟歲月,非 求全之道也。苟有所畏忌而不言,則又過計之甚也。 今中外之事,無可疑畏,臣嘗為陛下力言之矣。「陛下 何不坦心布誠,廓開大明,以照天下?外則與執政大 臣講求治體,內則於母后請所未至,延禮英俊,諮訪 忠直,廣所未見,達所未聞。若陛下朝行之,則眾心夕 安矣。況陛下向居藩邸,日夕於側者,惟一二講學之 師與左右給使之人耳。修身行己,德業日新,而知者 無幾,則是為善多而得名常少也,然而終能德成行 尊,美名遠聞,此先帝之所以屬心也。今處億兆之上, 有一言動則天下知之,簡冊書之,比之於昔,是善行 易顯而美名易成也。然而尚莫之聞者,是不為爾,非 不能也。有始有終者,聖賢之能事,在陛下勉彊而已。」 疇又上疏,欲車駕行幸以安人心,時大臣亦有請,帝 乃出禱雨,都人瞻望驩呼。數日,皇太后還政。疇又上 疏,「請詔二府大臣講求所以尊崇母后之禮。若朝廷 嚴奉之體,與歲時朔望之儀,車服承衛之等威,百司 供擬之制度,他時尊稱之美號,外家延賞之恩典,凡 可以稱奉親之意者,皆宜優異彰大,以發揚母后之 功烈,則孝德昭於天下矣。」時詔近臣議仁宗配祭故 「事,冬夏至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以太祖配;正月上辛 祈穀,孟夏雩祀,孟冬祀神州地祗,以太宗配;正月上 辛祀感生帝,以宣祖配;季秋大饗明堂,祀昊天上帝, 以真宗配。」而學士王珪等與禮官上議,以為季秋大 饗宜以仁宗配,為嚴父之道。知制誥錢公輔獨謂仁 宗不當配祭。疇以謂珪等議遺真宗不得配,公輔議 遺宣祖、真宗、仁宗俱不得配,於禮意未安,乃獻議曰: 「請依王珪等議,奉仁宗配饗明堂,以符《大易》配考之 說。《孝經》嚴父之禮,奉遷真宗配,孟夏雩祀,以倣唐貞 觀、顯慶故事。太宗依舊配。正月上辛祈穀,孟冬祀神 州地祗,餘依本朝故事。如此,則列聖並侑,對越昊穹, 厚澤流光,垂裕萬祀。必如公輔之議,則陷四聖為失 禮,導陛下為不孝,違經戾古,莫此為甚。」因此公輔不 悅,而朝廷以疇論事有補,帝與執政大臣皆器異之。 遷翰林學士、尚書禮部侍郎、同提舉諸司庫務。數月, 拜樞密副使。於是公輔言疇望輕資淺,在臺素餐,不 可大用。又頗薦引近臣可為輔弼者,公輔坐貶。疇在 位五十五日卒。帝甚悼惜之,臨哭,賜白金三千兩,贈 兵部尚書,諡忠簡。疇名臣子。性介特,勵風操,喜言朝 廷事,好治容服,坐立嶷然,言必文,未嘗慢戲。吏治審 密,文辭嚴麗。其執政未久,終於位,及所享壽,類其父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