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4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下,臣恐天下不惑文仲之言,以文仲之黜為惑也。」胡 宗愈坐言事逐,蘇頌、陳薦以論李定罷固,皆引誼爭 之。時議尊僖祖為始祖,固議曰:「漢高以得天下,與商、 周異,故太上皇不得為始封。光武中興,不敢祖舂陵 而祖高帝。宋有天下,傳之萬世,太祖功也,不當替其 祀。請以為始祖而為僖祖別立廟,禘祫之日,奉其祧 主東向,以伸其尊,合所謂『祖以孫尊、孫以祖,屈之意』。」 韓琦見而歎曰:「孫公此議,足以不朽矣。」加龍圖閣直 學士、知真定府。遼人盜耕解子平地,歲且久,吏爭弗 能還,固微得其要領,折愧之,正疆地二百里。熙寧末, 以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時 征安南建順州,其地瘴癘不堪守,固請棄之,內徙者 二萬戶。諜者告夏人幽其主。神宗欲西討,固數言舉 兵易,解禍難。神宗曰:「夏有釁,不取則為遼人所有,不 可失也。」固曰:「必不得已,請聲其罪,薄伐之,分裂其地, 使其酋長自守焉。」神宗笑曰:「此真酈生之說爾。」時執 政有言:「便當直度河,不可留行。」固曰:「然則孰為陛下 任此者?」神宗曰:「朕已屬李憲。」固曰:「伐國,大事也,豈可 使宦官為之!今陛下任李憲,則士大夫孰肯為用乎?」 神宗不悅。他日,固又曰:「今五路進師而無大帥,就使 成功,兵必為亂。」神宗曰:「大帥誠難其人。」呂公著曰:「既 無其人,曷若已之?」固曰:「公著言是也。」初,議五路入討, 會於靈州,李憲由熙河入,輒不赴靈州,乃自開蘭、會, 欲以弭責。固曰:「兵法,期而後至者斬。今諸路皆進,而 憲獨不行,雖得蘭、會,罪不可赦。」神宗不聽。其後師果 無功,神宗曰:「朕始以孫固言為迂,今悔無及矣。」改大 中大夫、樞密副使,進知院事。以疾避位,拜觀文殿學 士、知河陽,尋提舉嵩山崇禧宮。哲宗即位,以正議大 夫知河南府,徙鄭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讀,提舉中太 一宮,遂拜門下侍郎。哲宗與太皇太后矜其年高,每 朝會,豫節拜儀,聽休於幄次。固數乞骸骨,太皇太后 曰:「卿,先帝在東宮時舊臣,今帝新聽政,勉留輔導。或 體中未安,取文書於家,治之可也。」固感激,強起視事。 復知樞密院事,累官右光祿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 哲宗、太皇太后皆出聲泣。時文彥博致仕歸洛,將宴 餞崇政殿,以固在殯,罷之,輟視朝二日,贈開府儀同 三司,諡溫靖。固宅心誠粹,不喜矯亢,與人居,久而益 信,故更歷夷險而不為人所疾害。嘗曰:「人當以聖賢 為師,一節之士不足學也。」又曰:「以愛親之心愛其君, 則無不盡矣。」司馬光退處,固,每勸神宗召歸。及光為 陳州,過鄭,固與論天下大事,至數十,曰:「公行且相,宜, 視先後緩急審處之。」傅堯俞銘其墓曰:「司馬公之清 節,孫公之淳德。」蓋所謂不言而信者也。世以為確論。 紹聖時,奪遺澤。元符二年,奪所贈官,列元祐黨籍。政 和中,徽宗以固嘗為神宗宮僚,特出籍,悉還所奪。 按《避暑錄話》:孫樞密固,人物方重,氣貌純古,亦以至 誠厚德名天下。熙寧間,神宗以東宮舊僚託腹心,每 事必密詢之,雖數有鯁論,而終不自暴於外。言一定, 不復易,雖一日數返,守一辭不為多言。其子朴嘗為 人道其家庭之言曰:「為人當以聖賢為師,則從容出 於道德。若急於名譽,老死亦安一節,不足學。」故秉政 於元豐、元祐間,皆未嘗不為士大夫所推尊,而訖不 見驚世駭俗之事。其名四子,「長即朴,次名曰雍,曰野, 曰戇」,可見其志也。

呂公著

按《宋史》本傳:「公著,字晦叔,幼嗜學,至忘寢食。父夷簡 器異之,曰:『他日必為公輔』。恩補奉禮郎,登進士第,召 試館職,不就。通判潁州,郡守歐陽修與為講學之友。 後修使契丹,契丹主問中國學行之士,首以公著對。 判吏部南曹,仁宗獎其恬退,賜五品服。除崇文院檢 討,同判太常寺。壽星觀營真宗神御殿,公著言:『先帝 已有三神御,而建立不已,殆非祀無豐昵之義』。」進知 制誥,三辭不拜,改天章閣待制兼侍讀。英宗親政,加 龍圖閣直學士。方議追崇濮王,或欲稱皇伯考,公著 曰:「此真宗所以稱太祖,豈可施於王。」及下詔稱親,且 班諱。又言:「稱親則有二父之嫌,王諱但可避於上前, 不應與七廟同諱。」呂晦等坐論濮王去,公著言:「陛下 即位以來,納諫之風未彰,而屢絀言者,何以風示天 下?」不聽,遂乞補外。帝曰:「學士朕所重,其可以去朝廷?」 請不已,出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 臺司。司馬光以論事罷中丞,還經幄。公著封還其命 曰:「光以舉職賜罷,是為有言責者不得盡其言也。」詔 以告直付閤門。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門下,則封駮之 職,因臣而廢。願理臣之罪,以正紀綱。」帝諭之曰:「所以 徙光者,賴其勸學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請不已,竟 解銀臺司。熙寧初,知開封府。時夏秋淫雨,京師地震。 公著上疏曰:「自昔人君遇災者,或恐懼以致福,或簡 誣以致禍。上以至誠待下,則下思盡誠以應之,上下 盡誠而變異不消者,未之有也。惟君人者去偏聽獨 任之弊,而不主先入之語,則不為邪說所亂。顏淵問 為邦,孔子以遠佞人為戒。蓋佞人惟恐不合於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