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4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琪戍晉陽,李謙溥守慶州,董遵誨屯環州,王彥升守 原州,馮繼業鎮靈武。筦榷之利,悉輸之軍中,聽其貿 易,而免其征稅。邊臣富於財,得以為間諜,「羌夷情狀, 無不預知,二十年間,無外顧之憂。今日西鄙任邊事 者,敵之情狀與山川道路險易之勢,絕不通曉,使蹈 不測之淵,入萬死之地,肝腦塗地,狼狽相藉,何以破 敵制勝耶!願監藝祖任將帥之制,邊城財用悉以委 之。募敢勇之士為爪牙,臨陣自衛,無殺將之辱;募死 力為覘候,而望敵知來,無陷兵之恥。」書奏,多施行之。 昌朝請度經費罷不急,詔與三司合議,歲所省緡錢 百萬。又言:「朝臣七十筋力衰者,宜依典故致仕,有功 狀可留者勿拘。」因疏耄昏不任事者八人,令致仕。慶 曆三年,拜參知政事。上言:「用兵以來,天下民力頗困, 請詔諸路轉運使,毋得承例折變科率,須科折者,悉 聽奏裁。雖」奉旨及三司文移於民不便者,亦以上聞。 以工部侍郎充樞密使,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 賢殿大學士,仍兼樞密使。居兩月,拜昭文館大學士、 監修國史。元昊歸石,元孫議賜死,昌朝獨曰:「自古將 帥被執歸者多不死。」元孫由是得免。詔有司議升祔 奉慈廟三后,有司論不一,昌朝曰:「章獻母儀天下,章 懿誕育聖躬,宜如祥符升祔元德皇后故事。章惠於 陛下有慈保之恩,當別享奉慈廟如故。」乃奉二后神 主升祔真宗廟。密詔遷中外官一等,優賜諸軍。昌朝 與同列力疏乃止。又詔遷二府官,益固辭。元昊既款 附,請宰相罷兼樞密使。六年,日食,帝謂昌朝等曰:「謫 見於天,願歸罪朕躬。卿宜究民疾苦,思所以利安之。」 昌朝對曰:「陛下此言,足以弭天變,臣敢不夙夜孜孜 以奉陛下。」帝又曰:「人主懼天而修德,猶人臣畏法而 自新也。」昌朝因頓首謝。明年春,旱,帝避正寢,減膳。昌 朝引漢時災異冊免三公故事,上表乞罷。參知政事 吳育數與昌朝爭議上前,論者多不直昌朝。有向綬 者,知永靜軍,疑通判譖己,誣以事,迫令自殺。高若訥 知審刑院,附昌朝議,欲從輕坐,吳育力爭,綬卒減死 一等。未幾,若訥為御史中丞,言「大臣廷爭不肅,故雨 不時若」遂罷育,而除昌朝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 安撫使。帝使賜銀飾肩輿。尋以討貝州賊有功,移山 南東道節度使。楊偕言賊發昌朝部中,不當賞,弗從。 契丹聚亡卒勇伉者,號「投來南軍。」邊法,卒亡自歸者 死,昌朝除其法,歸者輒遷補,於是來者稍眾。因廉知 契丹事,契丹遂拒亡卒,黜南軍不用。邊人以地外質 契丹,故稍侵邊界。昌朝為立法質地,而主不時贖,人 得贖而有之,歲餘地悉復。三司使葉「清臣移用河北 庫錢,昌朝格詔不與」,清臣論列不已,遂出清臣河陽, 徙昌朝判鄭州。過闕入覲,留為祥源觀使,拜尚書右 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朝會班中書、門下, 視其儀物。歲中求外,復除山南東道節度使、右僕射、 檢校太師兼侍中、判鄭州,固辭僕射、侍中,改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賜《中謝》,自昌朝始也。母喪去位,服除,判 許州。召對邇英閣,帝問《乾卦》,昌朝上奏曰:「《乾》之上九, 稱『亢龍有悔』。悔者凶災之萌,爻在亢極必有凶災。不 言凶而言悔者,以悔有可凶可吉之義,修德則免悔 而獲吉矣。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聖人用剛健之德,乃 可決萬機。天下久盛,柔不可以濟,然亢而過剛,又不 能久。獨聖人外以剛健決事,內以謙恭應物,不敢自 矜為天下首,乃吉也。」手詔優答。又言:「漢、唐都雍,置三 輔內翼京師;朝廷都汴,而近京諸郡皆屬他道,制度 不稱王畿。請析京東之曹州,京西之陳、許、滑、鄭,皆隸 開封府,以四十二縣為京畿。」帝納之。將行,命講讀官 餞於資善堂。復判大名府兼河北安撫使。時河決商 胡,昌朝請復故道,不從,語在《河渠志》。六塔功敗,賓、棣、 德、博民多水死,昌朝振捄之甚力。內侍劉恢往視,遷 言:「河決趙征村,與帝名,嫌為不祥。」時皆謂昌朝使之 以搖當國者。嘉祐元年,進封許國公,又兼侍中,尋以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樞密使。三年,宰相文彥博請 罷諫官,御史恐昌朝代彥博,乃相與言,「昌朝建大第, 別刱客位以待宦官,宦官有矯制者,樞密院釋不治。」 遂以鎮安軍節度使、右僕射、檢校太師、侍中兼充景 靈宮使,出判許州。又以保平軍節度、陝州大都督府 長史移大名府兼安撫使。英宗即位,徙鳳翔節度使, 加左僕射、鳳翔尹,進封魏國公。治平元年,以侍中守 許州,力辭弗許。明年,以疾留京師,迺以左僕射、觀文 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卒,年六十八,諡曰文元。御書 墓碑曰《大儒元老之碑》。所著《群經音辨》《通紀》《時令》、奏 議、文集百二十二卷。昌朝在侍從,多得名譽,及執政, 乃不為正人所與,而數有攻其結宦官、宮人者。初,昌 朝侍講時,同王宗道編修資善堂書籍,其實教授內 侍,諫官吳育奏罷之。及張方平留唐詢,而詢譖育,世 以為昌朝指也。然言者謂昌朝釋宦官矯制後驗問 無事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