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給事中兼侍讀,升給事中。上疏請抑損戚里恩澤, 以慰天下士大夫。群臣奏事,少與法違,憚槐不敢上。 兼侍讀,進寶章閣直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辭,進 封子。是年冬,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封侯。 十二年,為同知樞密院事。寶祐元年,權參知政事。二 年,進參知政事。四川制置使余晦以戰敗奪官,詔荊 襄制置使李曾伯往視師,曾伯辭,槐曰:「事如此,尚可 坐而睨乎?」上疏請行,頓重兵夔門,以固荊、蜀輔車之 勢。詔報曰:「腹心之臣,所與共理天下者也,宜在朝廷, 不宜在四方。」復上疏曰:「天下之事,不進則退,人臣無 敢為岐意者。苟以臣為可任,宜少聽臣自效,即臣不 足與軍旅之事。願上官爵。」不許。進封濠梁郡公。帝日 鄉用槐,槐言事無所隱,意在於格君心之非,而不為 容悅。帝問糴民粟積邊,則對曰:「吳民困甚,有司急糴 不復省。夫民惟邦本,願先垂意根本。」帝問修太乙祠, 則對曰:「土工洊起,民罷於徵發,非所以事天也。」帝問 邊事,對曰:「外有敵國,則其計先自強。自強者,人畏我, 我不畏人。」又言:「敵國在前,宜拔材能用之。士大夫有 過失,為執法吏所刺劾,終身擯弗用,深為朝廷惜此。 苟非姦衺,皆願為昭洗,勿廢其他善。」又,遷謫之臣,久 墮遐方,稍稍內徙,令「得生還,顧弗用可矣。」槐每奏,帝 輒稱善。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槐自以為人主所 振拔,苟可以利安國家,無不為。然務先大體,任人先 取故舊之在疏遠者,在官者率滿歲而遷,嗜進者始 不說矣。槐又言於帝曰:「臣為政而有害政者三。」帝曰: 「胡為害政者三?」對曰:「戚里不奉法,一矣;執法大吏久 於其官而擅威福,二矣;皇城司不檢事,三矣。將率不 檢下,故士卒橫,士卒橫則變生於無時;執法威福擅, 故賢不肖混淆,賢不肖混淆則姦衺肆,賢人伏而不 出;親戚不奉法,故法令輕,法令輕故朝廷卑。三者弗 去,政且廢。願自上除之。」於是嫉之者滋甚。帝年浸高, 操柄獨斷,群臣無當意者,漸喜狎佞人,丁大全善為 佞,帝躐貴之,竊弄威權,而帝弗覺悟。大全已為侍御 史,遣客私自結於槐,槐曰:「吾聞人臣無私交,吾惟事 上,不敢私結約,幸為謝丁君。」大全度槐弗善已,銜甚, 乃日夜刻求槐短。槐入見,極言大全衺佞不可近。帝 曰:「大全未嘗短卿,卿勿疑。」槐曰:「臣與大全何怨,顧陛 下拔臣至此。臣知大全姦衺,而噤不言,是負陛下也。 且陛下謂大全忠而臣以為姦,不可與俱事陛下矣。」 既罷出,即上書乞骸骨,不報。四年,策免丞相,以觀文 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時大全亦論劾,槐書未下,自 發省兵迫遣之。於是太學諸生陳宜中等上書爭之, 語見《大全傳》。五年及景定元年,俱用祀明堂恩,加封 邑。二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撫大使,固辭,進封吉 國,又進封許國公。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 烈風雷電,槐起衣冠而坐,麾婦人出,為諸生說《兌》《謙》 二卦,問「夜如何?」諸生以夜中對,遂薨。遺表上,贈太子 少師,諡文清。帝使使致金六十斤、帛千匹以賻。
程元鳳
按《宋史》本傳:「元鳳,字申甫,徽州人。紹定元年進士,調 江陵府教授。端平元年,差江西轉運司幹辦公事。丁 母憂。淳祐元年,遷禮、兵二部架閣,以父老不忍去側。 遷太學正,以祖諱辭,改國子錄。父憂,服闋,遷太學博 士,改宗學博士,以《詩》《禮》講榮王府。旁諷曲諭,隨事規 正,多所裨益。王亦傾心教聽。輪對,極論世運剝復之」 機,及人主所當法天者。理宗覽之曰:「有古遺直風。」六 年,進祕書丞兼權刑部郎官。七年,兼權右司郎官,遷 著作郎,仍權右司郎官。輪對,指陳時病尤激切,當國 者以為厲己。丐外,知饒州。郡初罹水災,元鳳訪民疾 苦,夙夜究心,修城堞,置義阡,寬誅求,察誣證。進江、淮、 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仍兼知饒州冶司。歲 有冬夏帳銀,悉舉以補郡積年諸稅斂之不足者,芝 生治所,眾以治行之致。元鳳曰:「五穀熟則民蒙惠,此 不足異也。」召奏事,辭,不允,遷右曹郎官,疏言《實學》《實 政》《國本》《人才》《吏治》《生民》《財計》《兵威》八事。尋兼右司郎 官,拜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丞相鄭清之久專國 柄,老不任事,臺官潘凱、吳燧合章論列,清之不悅,改 遷之。二人不拜命去。元鳳上疏斥清之罪,其言明白 正大。凱、燧得召還,有事于明堂。元鳳疏言祈天以實 不以文。又言邊備,謂當申儆軍實,以起積玩之勢,及 言濫刑之弊。十二年,拜右正言兼侍講,以祖諱辭,詔 權以右補闕繫銜。上疏論格心之學,謂革士大夫之 風俗,「當革士大夫之心術,至於文敝邊儲,人才民心, 儲將帥,救災異,莫不盡言。」余晦以從父天錫恃恩妄 作,三學諸生伏闕上書,白其罪狀,司業蔡抗又力言 之,元鳳數其罪,劾之。奏上,以晦為大理少卿,抗為宗 正少卿。元鳳又上疏留抗而黜晦,以安士心。乃命抗 仍兼司業,晦予郡,升殿中侍御史,仍兼侍講。京城災, 疏言:「輟土木無益之役,以濟暴露之民;移緇流泛濫 之恩,以給顛沛之眾。務行寬大之政,固結億兆之心。 旁招俊乂,而私昵無濫及之恩;屏去奸私,而貪黷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