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6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親臨之,齊、魯儒風,為之一變。歲己未,世祖南伐,召子 貞至濮,問以方略,對曰:「本朝威武有餘,仁德未洽,所 以拒命者,特畏死爾。若投降者不殺,脅從者勿治,則 宋之都邑可傳檄而定也。」世祖善其言。中統元年,授 益都路宣撫使。未幾入覲,拜右三部尚書。時新立省 部,典章制度多子貞裁定。李璮叛據濟南,詔子貞參 議軍前行中書省事。子貞單騎至濟南,觀璮形勢,因 說丞相史天澤曰:「璮擁眾東來,坐守孤城,宜增築外 城,防其奔突。彼糧盡援絕,不攻自破矣。」議與天澤合, 遂擒璮。子貞還,上書陳便宜十事,大略謂:「官爵,人主 之柄,選法宜盡歸吏部。律令,國之紀綱,宜早刊定。監 司總統一路,用非其材,不厭人望,乞選公廉有才德 者為之。今州縣官相傳以世,非法賦斂,民窮無告,宜 遷轉以革其弊。」又請建國學,教胄子,敕州郡提學課 試諸生,三年一貢舉。有旨,命中書次第施行之。至元 二年,始罷州縣官世襲,遣子貞與左丞相耶律鑄行 山東,遷調所部官。還,授翰林學士,參議中書省事。奏 請班俸祿,定職田,從之。俄拜中書平章政事,復陳時 務之切要者十二策,帝頗悔用子貞晚。未幾,以年老 求退,帝曰:「卿氣力未衰,勉為朕留。措置大事,俟百司 差有條理,聽卿自便。」三年十一月,懇辭,乃得請。特敕 中書,凡有大事,即其家訪問。子貞私居,每聞朝廷事 不便,必封疏上奏,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異其心。卒,年 八十一。始病,家人進醫藥,卻之曰:「死生有命,吾年踰 八十,何以藥為?」病危,諸子請遺言,子貞曰:「吾平昔教 汝者不少,今尚何言耶?」

不忽木

按《元史》本傳:不忽木一名時用,字用臣,世為康里部 大人。康里即漢高車國也。祖海藍伯,嘗事克烈王可 汗,王可汗滅,即棄家從數千騎,望西北馳去。太祖遣 使招之,答曰:「昔與帝同事王可汗,今王可汗既亡,不 忍改所事。」遂去,莫知所之。子十人,皆為太祖所虜。燕 真最幼,年方六歲,太祖以賜莊聖皇后,后憐而育之, 遣侍世祖於藩邸,長從征伐,有功世祖,威名日盛。憲 宗將伐宋,命以居守,燕真曰:「主上素有疑志,今乘輿 遠涉危難之地,殿下以皇弟獨處安全,可乎?」世祖然 之,因請從南征。憲宗喜,即分兵命趨鄂州,而自將攻 蜀之釣魚山,令阿里不哥居守。憲宗崩,燕真統世祖 留部,覺阿里不哥有異志,奉皇后稍引而南,與世祖 會於上都。世祖即位燕真,未及大用而卒,官止衛率。 不忽木其仲子也,資稟英特,進止詳雅。世祖奇之,命 給事裕宗東宮,師事太子贊善王恂。恂從北征,乃受 學於國子祭酒許衡,日記數千言,衡每稱之,以為有 公輔器。世祖嘗欲觀國子所書字,不忽木年十六,獨 書《貞觀政要》數十事以進。帝知其寓規諫意,嘉歎久 之。衡纂歷代帝王名諡統系,歲年為書,授諸生不忽 木,讀數過即成誦。帝召試,不遺一字。至元十三年,與 同舍生堅童、太荅禿魯等上疏曰:「臣等聞之,《學記》曰: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 不學,不知道。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蓋自 堯舜』」禹、湯、文、武之世,莫不有學,故其治隆於上,俗美 於下,而為後世所法。降至漢朝,亦建學校,詔諸生課 試補官。魏道武帝起自北方,既定中原,增置生員三 千,儒學以興。此歷代皆有學校之證也。臣等今復取 平南之君建置學校者,為陛下陳之。「晉武帝嘗平吳 矣,始起國子學;隋文帝嘗滅陳矣,俾國子寺不隸太 常。唐高祖嘗滅梁矣,詔諸州縣及鄉,並令置學。」及至 太宗,數幸國學,增築學舍,至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 門學亦增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乃至高麗、百濟、新 羅、高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入學,國學之內,至 八千餘人。高宗因之,遂令國子監領六學:一曰國子 學,二曰太學,三曰四門學,四曰律學,五曰書學,六曰 算學,各置生徒有差,皆承高祖之意也。然晉之平吳, 得戶五十二萬而已;隋之滅陳,得郡縣五百而已;唐 之滅梁,得戶六十餘萬而已,而其崇重學校已如此。 況我堂堂大國,奄有江嶺之地,計亡宋之戶,不下千 萬。此陛下神功,自古未有,而非晉、隋、唐之所敢比也。 然學校之政,尚未全舉,臣竊惜之。臣等嚮被聖恩,俾 習儒學,欽惟聖意,豈不以諸色人仕宦者常多,蒙古 人仕宦者尚少,而欲臣等曉識世務,以任陛下之使 令乎?然以學制未定,朋從數少,譬猶責嘉禾於數苗, 求良驥於數馬,臣等恐其不易得也。為今之計,如欲 人材眾多,通習漢法,必如古昔遍立學校然後可。若 曰未暇,宜且於大都弘闡國學,擇蒙古人年十五以 下,十歲以上,質美者百人,百官子弟與凡民俊秀者 百人,俾廩給各有定制。選德業充備,足為師表者,充 司業、博士、助教而教育之。使其教必本於人倫,明乎 物理,為之講解經傳,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 道。其下復立數科,如小學律、書、「算之類。每科設置教 授,各令以本業訓導。小學科則令讀誦經書,教以應 對進退、事長之節;律科則專令通曉吏事,書科則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