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6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林檢討。十五年進武英殿大學士。明年冬,坐弟仲實

為三河知縣薦舉不實,詞連伯宗,降檢討。伯宗溫厚 詳雅,不苟媕阿,故屢獲譴。踰年,卒於官。

吳沉

按《明外史》本傳:「沉字濬仲,蘭溪人,元國子博士師道 子也。早以學行聞。太祖下婺州,召沉及同郡許元、葉 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吳履、 孫履、張起敬會食省中,日令二人進講經史,敷陳治 道。已命沉為郡學訓導。洪武初,郡以儒士舉,誤上其 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沉謂修撰王釐曰:『名誤不 更,是欺罔也』。」將白於朝,釐言恐觸上怒,沉不從,牒請 改正,帝喜曰:「誠慤人也。」遂眷遇之,召侍左右,論說書 史。以事降編修,復待制,再降編修。給事中鄭相同言: 「尊無二上。故事,啟事東宮,惟東宮官屬稱臣,朝臣則 否。今一體稱臣,於禮未安。」沉駁之曰:「東宮,國之大本, 繼聖體,承天位者也。尊東宮,所以尊主。上相同言非 是。」帝從之。尋以奏對失旨,降渭源縣教諭。未行,復為 翰林院典籍,尋擢東閣大學士。初,帝謂沉曰:「聖賢立 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散在經傳,未易會其 要領。爾等以三事編輯。」至是書成,賜名《精誠錄》,命沉 撰序。居一年,降翰林侍書,尋改國子博士。踰年,以老 乞歸,卒。沉嘗著辨,言孔子封王為非禮。後布政使夏 寅、祭酒丘濬皆以封孔子王及諡為非禮。至嘉靖九 年,更定祀典,改稱「至聖先師」,實祖沉說也。

朱善

按《明外史》本傳:「善字備萬,豐城人。九歲通經史大義, 能屬文。元末兵亂,隱山中,著《詩經解頤史輯》。事繼母 以孝聞。洪武初,為南昌教授。八年,對廷試第一,授翰 林院修撰。奏對失旨,謫遼東教授,未至,放還鄉,召為 翰林待詔。上疏論《婚姻律》曰:『民間姑舅子若女及兩 姨子若女,法不得為婚讎家詆訟,或已聘見絕,或既 婚復離,或成婚有年,兒女成行,有司逼奪』。」按舊律:「尊 長卑幼相與為婚者有禁。」若謂母之姊妹與己之身, 是為姑舅兩姨,不可以卑幼上匹尊屬,姑舅兩姨,子 女無尊卑之嫌。成周時,王朝所與為婚者,不過齊、宋、 陳、杞,稱異姓大國曰「伯舅」,小國曰叔舅,其世為婚姻 可知。列國齊、宋、魯、秦、晉,亦各自為甥「舅之國,後世晉 王、謝、唐、崔、盧、潘、楊之睦,朱、陳之好,皆世為婚媾。溫嶠 以舅子娶姑女呂榮公夫人張氏,乃待制張昷女,待 制夫人即榮公母,申國夫人姊也。今江浙此事尤多, 以致訟獄繫興,願下群臣議,弛其禁。」帝是之。十八年, 擢文淵閣大學士,論說多稱旨。嘗講《家人卦、心箴》,帝 大悅。未幾,請告歸。卒年七十二。卒之前,有星如虹墜 其舍。正德中,諡《文恪》。

解縉

按《明外史》本傳:「縉字大紳,一字縉紳,吉水人。祖子元, 為安福州判官,元末兵亂,守義死。父開與弟闔有名 稱。二解,高帝嘗召開論元事,欲官之,辭去。縉年十九, 舉鄉試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與兄綸同舉進士,授中 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嘗侍書帝前,帝親為持硯。帝一 日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 知無不言』。」縉遂立草萬言,略曰:「臣聞令數改則民疑, 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三十載,歲無不變之法, 日無無罪之人。臣聞陛下震怒,鋤根翦蔓,誅奸逆矣。 未聞詔書褒一大善,賞延於世,復及後昆,始終相保 者也。或朝賞而暮戮,或忽罪而忽赦,間多自悔之時, 輒有無及之嘆。邇年以來,臺綱不肅,以刑名輕重為 能事,以問囚多寡為勳勞。御史糾彈,皆承密旨,不聞 舉善,但曰除奸,及有赦宥,故為執持。謬謂如此,則上 恩愈重,何嘗有持法固爭,謂某不當罪者?」臣知陛下 輕天下士,正由此輩,無以塞上意也。然入人之罪必 謂無私,出人之罪必疑受賄。逢迎甚易而輒蒙福,營 救甚難而多得禍。福僅及於一身,禍必延於親黨,又 安有舍父母妻子之愛而犯不測者乎?夫連坐起秦 法,孥戮本偽書。唐虞之世,四凶止流竄,故殛鯀而相 禹,禹不以為仇,舜不以為嫌。況律以人倫為重,而有 給配婦女之條,是驅之於不義,教化之原,所由失也。 陛下好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心經》者,臣 謂甚「非所宜也。《說苑》劉向所作,多戰國縱橫之說。《韻 府》出元陰氏猥鄙細儒,鈔輯蕪陋,言無可采。願集今 之儒者,臣請執筆隨其後,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 關、閩、濂、洛之傳,隨事類別,刪其無益,勒成一書,上接 經史,備一代太平之制作。又今《六經》殘𡙇,《禮記》出於 漢儒,踳駁尤甚。宜及時改定。更訪求審樂」之儒,大集 百王之典,作《樂書》一經,以惠萬世。尊祀伏羲、神農、堯、 舜、禹、湯、文、武、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說、箕子、太公、周 公於太學,而孔子則自天子至於庶人,通祀,以為先 師。以顏、曾、思、孟子配。自閔子以下,各祭於其鄉魯闕 里。仍建叔梁紇廟,贈以王爵,以顏路、曾晳、孔鯉配。洗 百世之因仍,起昭代之文「獻,豈不盛哉!」古者鄉閭,善 惡必記,今雖有申明旌善之舉,而無黨庠鄉學之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