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8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難,躬蹈履霜之險,可謂」 危矣。魏武既亡,大難獲免,始南擒孟達,東蕩海隅,西 抑勁蜀,旋撫諸夏,摧吳人入侵之鋒,埽曹爽見忌之 黨,植靈根以跨中獄,樹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 恢,非常之業亦固。景文繼之,靈武冠世,剋伐貳違,以 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極,功格皇天,勳侔古烈,豐 規顯祚,故以灼如也。至於武皇,遂并彊吳,混一宇宙 乂清,四海同軌。二漢除三國之大害,靜漢末之交爭, 開九域之蒙晦,定千載之盛功者,皆司馬氏也。而推 魏繼漢,以晉承魏,比義唐、虞,自託純臣,豈不惜哉!今 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則其道不足;有靜亂之功,則孫 劉鼎立;道不足則不可謂制當年,當年不制於魏,則 魏未曾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於曹,則曹未始為一 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區夏,鞭撻華 戎,專總六合,猶不見序於帝王,淪沒於戰國,何況暫 制數州之人,威行境內而已,便可推為一代者乎!若 以晉嘗事魏,懼傷皇德,拘惜禪名,謂不可割,則惑之 甚者也。何者?隗囂據隴,公孫帝蜀,蜀、隴之人,雖服其 役,取之大義,於彼何有?且吳楚僭號,周室未亡,子文、 延陵,不見貶絕;宣皇帝官魏,逼於性命,舉非擇木,何 虧德美。禪代之義,不同堯舜,校實定名,必彰於後人, 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虛之魏,以屈於己,孰若杖義 而以貶魏哉!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際會,必兼 義勇。宣皇祖考,立功於漢世,篤爾勞思,報「亦深。」魏武 超越,志在傾主,德不素積,義險冰薄,宣帝與之,情將 何重?雖形屈當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憤慨於下,非 道服北面,有純臣之節;畢命曹氏,忘濟世之功者也。 夫成業者係於所為,不係所藉;立功者言其所濟,不 言所起。是故漢高稟命於懷王,劉氏乘斃于亡秦。超 二偽以遠嗣,不論近而計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 于力政,季無承楚之號,漢有繼周之業,取之既美,而 己德亦重故也。凡天下事有可借喻於古以曉於今, 定之往昔而足為來證者,當《陽秋》之時,吳楚二國皆 僭號之王也。若使楚莊推鄢郢以尊有德,闔閭舉三 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應天,或 撫之而光宅。彼必自係於周室,不推吳楚以為代,明 矣。況積勳累功,靜亂寧眾,數之所錄,眾之所與,不資 於燕噲之授,不賴於因藉之力,長轡廟堂,吳蜀兩斃, 運奇二紀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蕩累葉 之所不能除者哉!自漢末鼎沸,五六十年,吳、魏犯順 而強,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萬姓曠而「無主。」 夫有定天下之大功,為天下之所推,孰如見推於闇 人,受尊於微弱?配天而為帝,方駕於三代,豈比俛首 於曹氏,側足於不正,即情而恆實,取之而無慚,何與 詭事而託偽,開亂於將來者乎?是故故舊之恩,可封 魏後,三恪之數,不宜見列。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 當事,情體亦厭,又何為虛尊不「正之魏,而虧我道於 大通哉!」昔周人詠祖宗之德,追述翦商之功,仲尼明 大孝之道,高稱配天之義。然后稷勤於所職,聿來未 以翦商異於司馬氏仕乎曹族,三祖之寓於魏世矣。 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則三祖臣魏之義未盡。義未 盡故假塗以運高略,道不正故君臣之節有殊。然則 弘道不以輔魏,而無逆取之嫌,高拱不勞汗馬,而有 靜亂之功者,蓋勳足以王四海,義可以登天位,雖我 德慚於有周,而彼道異於殷商故也。今子不疑共工 之不得列於帝王,不嫌漢之係周而不係秦河,至於 一魏,猶疑滯而不化哉!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於 堯舜之道,欲重其國而反厝之於不勝之地,豈君子 之高義。若猶未悟,請於是止矣。

徐廣

按《晉書》本傳:「廣字野民,東莞姑幕人,侍中邈之弟也。 世好學,至廣尤為精純,百家數術,無不研覽。謝元為 兗州,辟從事。譙王恬為鎮北,補參軍。孝武世,除祕書 郎,典校祕書省,增置省職,轉員外散騎侍郎,仍領校 書。尚書令王珣深相欽重,舉為祠部郎。會稽世子元 顯時錄尚書,欲使百僚致敬,內外順之,使廣為議,廣」 常以為愧焉。元顯引為中軍參軍,遷領軍長史。桓元 輔政,以為大將軍文學祭酒。義熙初,奉詔撰車服儀 注,除鎮軍諮議,領記室,封樂成侯,轉員外散騎常侍, 領著作尚書。奏「左史述言,右官書事,乘志顯於晉鄭, 《春秋》著乎魯史。」自聖代有造中興記者,道風帝典,煥 乎史策,而太和以降,世歷三朝,元風「聖跡,儵為疇古。 臣等參詳,宜敕著作郎徐廣撰成國史。」於是敕廣撰 集焉。遷驍騎將軍,領徐州大中正,轉正員常侍、大司 農,仍領著作如故。十二年,勒成《晉紀》,凡四十六卷,表 上之。因乞解史任,不許。遷祕書監。初,桓元篡位,帝出 宮,廣陪列,悲動左右。及劉裕受禪,恭帝遜位,廣獨哀 感,涕泗交流。謝晦見之,謂曰:「徐公將無小過也。」廣收 淚而言曰:「君為宋朝佐命,吾乃晉室遺老,憂喜之事, 固不同時。」乃更歔欷,因辭衰老,乞歸桑梓。性好讀書, 老猶不倦。年七十四,卒於家。廣答《禮問》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