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9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張元禎入侍經筵,以其身短,上特為低几就聽之。上 疏勸經筵講《太極圖》以及《西銘》。孝宗嘉納,急索《太極 圖》以觀,曰:「天生斯人,以開朕也。」

學士劉機經筵進講「責難於君謂之恭」二句。孝宗往 聽久之,俯賜清問,因辨析陳字之義。劉倉卒進講,語 不達意。上謂之曰:此即敷陳王道之陳也。群臣叩首 謝。又謂何以不講末句,答以不敢。上又曰:何害?善者 可感善心,惡者可懲逸志,自今不必忌諱。

《仰山脞錄》:鄞尚書楊文懿公守陳,在妊時,母夢大星 入懷,及生,天庭有黑子狀如北斗,人以為異。比登第, 入翰林,每進講必傳經義以納忠誨。一日講《說命》,有 曰:「明君圖治,常患其臣不言;忠臣進言,惟恐其君不 行。臣不言則君徒負聰明而罔聞乎治要;君不行則 臣徒費講說而無補乎上德。臣言之而君行之,若高」 宗傅說,可以為萬世法矣。於《武成》有曰:「『《魯論》稱舜無 為而治,《周書》稱武王垂拱而治』,是則帝王之治皆不 勞而逸。」蓋舜所以無為,武王所以垂拱,皆常憂勞而 有為,乃始佚樂而無為也。嘗作內宴樂,語以時方逸 豫,則曰:「謂豐大必宜日中,故豫亨尚虞城」;復以時方 尚邊功,則曰:「慕帝舜之格有苗,思宋」國之相司馬,以 時方貴異物,則曰:「不作無益而功成,不寶異物而民 足。」乃召公之格言:「無輕民事而惟艱,無安厥位而惟 危」,又伊尹之明訓。公既進呈,語他學士曰:「萬一蒙上 過聽,不賢於優盂滑稽之談乎?」

《湧幢小品》:楊晉庵守隨,掌翰林院。院之後有巨柳數 章,參天蔽日,民之輸廩米者,欲曝於庭,患柳陰之翳 之也,請伐其最鉅者。公不許,作《伐老柳賦》示意。 《春明夢餘錄》:國初有弘文館,在大內之西,以處博學 之士。正統初,選經筵,悉翰林院官,內批:「如何不見居 外賢良。」以旨赴弘文館。於是劉球等自部屬進次經 筵。

《長安客話》,「景泰初始開經筵,每講畢,命中官布金錢 於地,令講官拾之,以為恩典。時高轂年六十餘,俯仰 不便,無所得一講官忘其名氏,常拾以貽之。」按,宣德 中,李時勉為侍講學士。一日,景陵懷金錢至史館,撒 之於地,令諸講官拾取。時勉獨正立,乃呼至前,賜以 「袖中金錢。」則金錢之事,其來已久。

《見聞錄》:崑山顧文康公鼎臣,當嘉靖時更定學士制, 公首為翰林院學士掌印,仍充經筵日講官,分撰誥 命,進講范浚《心箴》。上特諭內閣云:「朕因十三日聽講 官顧鼎臣解說《心箴》,連日思味其意,甚為正心之助。 昨自寫一篇,并為註釋。」復諭曰:「前日聽講《心箴》,深加 愛賞。朕自念上荷天命,為人君長,當務學以致知。待 粗有領會之時,再註視、聽、言、動四箴。」後復御製《敬一 箴》,命於翰林院、兩京國子監建敬一亭,并前一箴俱 勒石其中。天下學校,準為定制。戊子八月三十日,上 又諭輔臣曰:「朕謂《洪範》一書,於帝王為治之大經大 法,實為親切。講解須專委一人,庶得接續貫暢。欲令 鼎臣通篇進講,分段計日,從容講解,務使盡其所言, 以為朕為學求治之助。」九月八日,上又諭以「公所講 《洪範》,盡心指解,復慮詞語長多,恐溫書之日有所失 記,少為刪去幾句,從容講說,以發明朕心,使有所得。 直解揭帖內可撰寫精全,朕得覽閱,以求全旨大義, 為為治之助。」十月,賜《文獻通考》《四書大全》《書傳大全》 各一部。閏十月二十日,上又諭曰:「今以寒月,例暫免 經筵日講。但朕以《洪範》未終篇,故循例暫免。」又曰:「為 學貴終始,亦在乎篤行,不在急迫與徒知也。鼎臣暫 免朝參,止入講殿進講,庶得從容盡言。朕亦安聽,或 得於領會矣。」上又諭以公進講《洪範》終篇,盡心指陳, 陞詹事府詹事,仍兼翰林院學士,賜白金、文綺。又諭 稱公「入仕有年,故特進三品,與他講官不同,蓋特恩 云。」

《春明夢餘錄》:「經筵講官及執事官失儀,舊制許令出 班請罪,得面宥。嘉靖六年,以經筵乃講學親覽之地, 一切差誤,令侍儀糾舉,退而具奏上請,免其自請。」 《長安客話》:「萬曆二年,翰林院中白燕雙乳,輔臣以獻 進兩宮並賞焉。」

《見聞錄》:國初有起居注官,後不設。萬曆三年,內閣題 准:「今日講官日輪一員,專記注起居,及聖諭、詔冊、敕 文、內閣奏對等項皆書。其諸司奏章,另選講、讀以下 六員專管編纂,以吏、戶、禮、兵、刑、工」分六曹,每曹一員 常時在館供事。每月初九日,將記注、編纂等稿送內 閣看定,初十日公同各官投櫃封鎖,年終并入大櫃。 每常朝御皇極門,即輪該日記注官并編纂官三四 員,列於東班石欄銅香鑪下、各科給事中之上。或午 朝御皇極門,列於御座西稍南,隨從記錄。凡封稿之 日,記注與編纂官於東閣門外分左右,如常朝儀。候 中堂入東閣,先記注官入,分左右揖;次編纂官入,揖 隨中堂同入右房。記注官收《起居注》,編纂官收六曹 章奏入櫃,封完出東閣,再揖如前。候中堂出門柱邊 揖別。復入東閣,記注一揖,與編纂一揖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