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9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俗稱翰林學士為坡,蓋唐德宗時嘗移學士院于金 鑾坡上,故亦稱鑾坡。

唐制,學士院無常處,駕在大內則置于明福門,在興 慶宮則置于金明門,不專在翰林院也。然明福、金明 不以為稱,不常居之爾。諫議大夫亦稱坡,此乃出唐 人之語。諫議大夫班本在給舍上,其遷轉則諫議歲 滿方遷給事中,自給事中遷舍人,故當時語云:「饒道 斗上坡去,亦須卻下坡來。」以諫議為上坡,故因以為 稱。見李文正所記。

唐詔令雖一出于翰林學士,然遇有邊防機要大事, 學士所不能盡知者則多。宰相以其處分之要者,自 為之辭,而付學士院,使增其首尾常式之言而已,謂 之「詔意」,故無所更易增損,今猶見于李德裕、《鄭畋集》 中。近歲或盡出于宰相,進呈訖,但召待詔即私第書 寫,或詔學士、宰相面授意,使退而具草,然不能無改 定也。

咸平中,以侍讀、侍講班秩未崇,乃命楊徽之為翰林 侍讀學士,邢昺為侍講學士,班翰林學士下。講讀置 學士自此始。其後昺以老請補外,真宗以其久在講 席,使以本職知曹州。而張文節公罷參知政事知天 雄軍,改翰林侍讀學士。于是講讀學士為兼職,得外 任。慶曆後,凡自翰林學士出者,例皆換侍讀學士,遂 為故事。

唐制惟弘文館、集賢院置學士,宰相得兼外,他官未 有兼者,亦別無學士之名,如翰林學士、侍講學士、侍 讀學士、侍書學士,乃是職事之名爾。自後唐安重誨 為樞密使,明宗以其不通文義,始置端明殿學士,以 馮道、趙鳳為之,班樞密使下,食于其院。「端明」,即正衙 殿也。本朝改「端明」為「文明」,以命程羽。自後文明避真 宗諡號,改「紫宸。」既又以「紫宸」非人臣所稱,改「觀文」,則 端明、文明、紫宸本一殿,觀文雖異,而創職之意則同, 四名均一等職也。明道中,既別改承明殿為端明,仍 置學士,中間又設資政殿大學士,學士則職名增多, 不得盡循舊制。始真宗為王冀公置資政殿學士,班 樞密下,此即文明之職也。蓋是時真宗眷冀公方厚, 故不除文明而別創此名。及丁文簡之罷參政,不除 資政殿大學士,復置觀文。觀文班在資政殿大學士 上,而皇祐中乃以命孫威敏,蓋用丁文簡故事爾,輕 重疑亦不倫。近歲自資政殿以上,皆為二府職名,乃 是本朝新制,而端明殿為從官兼職之冠,則後唐故 事也。

唐翰林院在銀臺之北,乾封以後,劉禕之、元萬頃之 徒時宣召草制其間,因名北門學士。今學士院在樞 密之後,腹背相倚,不可南向,故以其西廊西向,為院 之正門。而後門北向,與集英相直,因牓曰「北門。」兩省、 樞密院皆無後門,惟學士院有之。學士朝退入院,與 禁中宣命往來,皆行北門,而正門行者無幾。不特取 其便事,亦以存故事也。

唐翰林院本內供奉,藝能技術雜居之所,以詞臣特 書詔其間,乃藝能之一爾。開元以前,猶未有學士之 稱,或曰翰林待詔,或曰翰林供奉,如李太白猶稱供 奉。自張垍為學士,始別建學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則 與翰林院分而為二,然猶冒「翰林」之名。蓋唐有弘文 館學士、麗正殿學士,故此特以「翰林」別之。其後遂以 名官,訖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學士」,而不冠以「翰 林」,則亦自唐以來沿襲之舊也。

集賢院學士。故事,初不分高下,但以為名,而品秩自 從其官。故吳正肅公以前執政、資政殿大學士,劉原 甫以從官翰林侍讀學士,皆以疾換授,蓋不為要職 也。然在學士之列,視待制則為優,故元厚之以天章 閣待制知南京,及仁宗即位,亦特換授。是歲,遷龍圖 閣直學士、知廣州。蘇子容罷知制誥、知亳州,再遇赦, 遂復此職。嘗請別其品秩,不報,故其《謝表》云:「惟麗正 圖書之府,盛開元禮樂之司。在外館之地則為閑,正 學士之名則已重。先朝著令,或自二府公台而踐更; 近例遷官,皆由兩省丞郎而兼領。」又云:「惟其恩數之 優,當有官儀之別。亦嘗自言于公府,豈敢取必于僉 諧。」

唐有翰林侍書學士,柳公權嘗為之。太宗平蜀,王著 蜀人,善書,為趙州隆平縣主簿。或薦其能書,召為衛 尉寺丞、史館祗候,使詳定《急就章》等。後遂以為翰林 侍書,而不加學士之名,蓋惜之也。自著後不復除人, 著後官亦不顯。有翰林學士王著者,自別一人,非此 人也。王君玉琪為館閣校勘,晏元憲以前執政留守 「南京,辟為簽書留守判官公事」,詔特令帶舊職,從之。 館職外除,自君玉始。

唐制,門下省有弘文館,中書省有集賢殿書院,皆以 藏圖書。弘文館即修文館也。武德初置,設生徒使習 書,選京官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上為直學士,及 使他官領直館。武后、垂拱後,以宰相兼領官務。中宗 景龍中,置大學士。至開元初,乾元殿寫《四部書》,置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