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9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從父祖者亦如之。宮人陪葬,則陵戶成墳。諸陵四至 有封,禁民葬,唯故墳不毀。

開元二十四年,以宗廟所奉不可名以署,太常少卿韋縚奏廢太廟署,以少卿一人知太廟事。二十五年,濮陽王徹為宗正卿,恩遇甚厚,建議以宗正司屬籍,乃請以陵寢、宗廟隸宗正。天寶十二載,駙馬都尉張垍為太常卿,得幸,又以太廟諸陵署隸太常。十載,改獻、昭、乾、定、橋五陵署為臺,升令品,永康、興寧二陵稱署如故。至德二年,復以陵廟隸宗正。永泰元年,太常卿姜慶初復奏以陵廟隸太常。大曆二年,復置陵臺。有錄事各一人,府各二人,史各四人,主衣、主輦、主藥各四人,典事各三人,掌固各二人,陵戶各三百人。昭陵、乾陵、橋陵增百人。諸陵有錄事各一人,府各一人,史各二人,典事各二人,掌固各二人,陵戶各百人。

諸太子廟:令各一人,從八品上;丞各一人,正九品下; 錄事各一人,從九品上。令掌灑掃、開闔之節,四時享 祭焉。

有「府各一人,史各二人,典事各二人,掌固各一人。」

諸太子陵令各一人,從八品下;丞各一人,從九品下; 錄事各一人,從九品上。

有府各一人,史各二人,典事各二人,掌固各一人,陵戶各三十人。太常舊有《太廟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齋郎二十四人。

《崇元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京都 諸觀名數,與道士帳籍、齋醮之事。新羅、日本僧入朝 學問,九年不還者,編《諸籍》。道士、女冠、僧、尼見天子必 拜。凡止民家,不過三夜出踰宿者,立案連署,不過七 日。路遠者州縣給程。天下觀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 七百七十六,女冠九百八十八,寺五千三百五十八, 僧七萬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萬五百七十六。兩京 度僧、尼、道士、女冠,御史一人涖之。每三歲,州縣為籍, 一以留縣,一以留州。僧尼一以上祠部,道士、女冠一 以上宗正,一以上司封。

有府二人,史三人,典事六人,掌固二人。崇元學,博士一人,學生百人。隋以署隸鴻臚,又有道場、元壇。唐置諸寺、觀、監,隸鴻臚寺,每寺、觀有監一人。貞觀中,廢寺觀監。上元二年,置漆園監,尋廢。開元二十五年,置崇元學於元元皇帝廟。天寶元年,兩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員,學生百人,每祠享,以學生代齋郎。二載,改崇元學曰「崇賢館」,博士曰「學士」,助教曰「直學士」,置大學士一人,以宰相為之,領兩京元元宮及道院。改天下崇元學為「通道學」,博士曰「道德博士」,未幾而罷。寶應、永泰間,學生存者亡幾,大曆三年,復增至百人。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皆隸鴻臚寺,武后延載元年,以僧尼隸祠部。開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冠隸宗正寺。天寶二載,以道士隸司封。貞元四年,崇元館罷大學士,後復置左右街大功德使、東都功德使、修功德使,總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冠隸左右街功德使。會昌二年,以僧尼隸主客。太清宮置元元館,亦有學士。至六年廢,而僧尼復隸兩街功德使。

遼制,大惕隱諸司,掌皇族之政教,及設南面朝官。始 置宗正寺,有卿、少卿等員。

按《遼史百官志》:太祖神冊六年,詔正班爵。至於太宗, 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國制簡朴,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大惕隱司,太祖 置,掌皇族之政教。興宗重熙二十五年,耶律義先拜 惕隱,戒族人曰:「國家三父房最為貴族,凡天下風化 之所自出,不孝不義,雖小不可為。」其妻晉國長公主 之女,每見中表,必具禮服,義先以身率先,國族化之。 遼國設官之實,於此可見。太祖有國,首設此官。其後 百官擇人,必先宗姓。

惕隱。亦曰《梯里己》。

知惕隱司事。

惕隱司事。

肅祖長子洽眘之族在五院司,叔子葛剌、季子洽禮, 及懿祖仲子帖剌、季子褭古直之族皆在六院司。此 五房者,謂之「二院皇族。」元祖伯子麻魯無後,次子巖 木之後曰「孟父房」,叔子釋魯曰「仲父房」,季子為德祖。 德祖之元子,是為太祖天皇帝,謂之「橫帳。」次曰剌葛, 曰迭剌,曰寅底石,曰安端、曰蘇,皆曰季父房。此一帳、 三房謂之「四帳。」皇族二院治之,以北、南二王四帳治 之,以大內惕隱司,皆統於大惕隱司。

「大內惕隱、司堂、皇族四帳」之政教。

《大內惕隱》。

知「《大內惕隱》事。」

大內惕隱都監。

大橫帳常袞司。掌太祖皇帝後九帳皇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