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餘州縣多數倍,安得守令皆稱其職?然則提刑 之任,誠不可罷,擇其人而用之,生民之大利,國家之 長策也。」因舉漢刺史六條以奏,上曰:「卿言與朕意合。」 禮部尚書孫即、康鞫治鎬王永中事,還奏寺,有詔復訊 群臣舉暐及兵部侍郎烏古論慶壽。上使參知政事 馬琪諭暐曰:「百官舉閱實鎬王事,要勿屈抑其人,亦 不可虧損國法。」上因謂宰臣曰:「鎬王視永蹈為輕。」馬 琪曰:「人臣無將,由是永中之獄決矣。」霍王從彝母早 死,溫妃石抹氏養之。明昌六年,溫妃薨,上問從彝喪 服,暐奏:「慈母服齊衰三年,桐杖布冠,禮也。從彝近親 至尊,壓降與臣下不同。乞於未葬以前,服白布衣、絹 巾,既葬止用素服終制,朝會從吉。」上從其奏。承安元 年八月壬子,上召暐至內殿,問曰:「南郊大祀,今用度 不給,俟他年可乎?」暐曰:「陛下即位於今八年,大禮未 舉,宜亟行之。」上曰:「北方未寧,致齋之際,有不測奏報 何如?」對曰:「豈可逆度而妨大禮。今河平歲豐,正其時 也。」上復問曰:「僧道三年一試,八十取一,不亦少乎?」對 曰:「此輩浮食,無益有損,不宜滋益也。」上曰:「周武帝、唐 武宗、後周世宗皆賢君,其壽不永,雖曰偶然,似亦有 因也。」對曰:「三君矯枉太過,今不毀除,不崇奉,是為得 中矣。」是歲,郊見上帝焉。頃之,翰林修撰路鐸論胥持 國不可再用,因及董師中,趨走持國及丞相襄之門。 上曰:「張暐父子必不如是也。」三年,為御史大夫,懇辭, 不許。明年,坐奏事不實,奪一官,解職。起為安武軍節 度使致仕,例給半俸,久之,暐不復請,遂止。暐自妻卒 後不娶,亦無姬侍。齋居與子行簡講論古今,諸孫課 誦其側,至夜分乃罷,以為常。歷太常、禮部二十餘年, 最明《古今禮》學家法,為士族儀表。子行簡、行信。行信 自有傳。
張行簡
按《金史張暐傳》:「暐子行簡,字敬甫,穎悟力學,淹貫古 今。大定十九年進士第一,除應奉翰林文字。丁母憂, 歸葬益都,杜門讀書,人莫見其面。服除,復任。章宗即 位,轉修撰,進讀陳言文字,攝太常博士。夏國遣使陳 慰,欲致祭大行靈殿,行簡曰:『彼陳慰非專祭不可。廷 議遣使橫賜高麗。比遣使報哀,彼以細故邀阻,且出 嫚言,俟移問還報,橫賜未晚』。」徒單克寧韙其言,深器 重之。轉翰林修撰,與路伯達俱進讀陳言文字。累遷 禮部郎中。司天臺劉道用改進新曆,詔學士院更定 曆名。行簡奏乞覆校測驗,俟將來月食無差,然後賜 名。詔翰林侍講學士党懷英等覆校。懷英等校定道 用新曆,明昌三年不置閏,即以閏月為三月。二年十 二月十四日,金、木星俱在危十三度,《道用曆》在十三 日,差一日。三年四月十六日夜月食,時刻不同,道用 不曾考驗古今所記,比証事跡,輒以上進,不可用。道 用當徒一年,收贖。長行彭徽等四人,各杖八十罷。群 臣屢請上尊號,章宗不從,將下詔以示四方,行簡奏 曰:「往年飢民棄子,或丐以與人。其後詔書官為收贖, 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識認官亦斷與之。自此以後, 飢歲流離道路,人不肯收養,肆為捐瘠,餓死溝中。伏 見近代《禦災詔書》,皆曰『以後不得復取』,今乞依此施 行。」上是其言,詔中書行之。久之,兼同修國史,改禮部 侍郎,提點司天臺直學士,同修史如故。行簡言:「唐制, 僕射、宰相生日,百官通班致賀,降階答拜。國朝皇太 子元正生日,三師、三公、宰執以下,須群官同班賀,皇 太子,立受不答拜。今尚書省宰執生日,分六品以下 別為一班揖賀,宰執坐答揖,左右司郎中、五品官廷 揖,亦坐答之。臣謂身坐舉手答揖,近於坐受也。宰執 受賀,其禮乃重於皇太子,恐於義未安,別嫌明微,禮 之大節。伏請宰執生日,令三品以下官同班賀,宰執 起立,依見三品官儀式通答揖。」上曰:「此事何不早辨 正之?如都省擅行,卿論之是矣。」行簡對曰:「禮部蓋嘗 參酌古今典禮,擬定儀式,省廷不從,輒改以奏。」下尚 書省議,遂用之。宰執生日,三品以下群官通班賀,起 立答之自此始。行簡轉對,因論典故之學,乞於太常 博士之下置檢閱官二員,通禮學資淺者使為之,積 資乃遷博士。又曰:「今雖有《國朝集禮》,至於食貨、官職、 兵刑沿革,未有成書,乞定《會要》,以示無窮。」承安五年, 遷侍講學士、同修史、提點司天如故。泰和二年,為宋 主生日副使。上召生日使完顏瑭戒之曰:「卿過界勿 飲酒,每事聽於行簡。」謂行簡曰:「宋人行禮,好事末節 苟有非是,皆須正之。舊例所有,不可不至。」上復曰:「頗 聞前奉使者過淮,每至中流,即以分界爭渡,舡此殊 非禮。卿自戒舟人,且語宋使曰:『兩國和好久矣,不宜 爭細故傷大體』。」丁寧諭之,使悉此意也。四年,詔曰:「每 奏事之際,須令張行簡常在左右。」五年,群臣復請上 尊號,上不許,詔行簡作批答。因問行簡:「宋范祖禹作 《唐鑑》論尊號事」,行簡對曰:「司馬光亦嘗諫尊號事不 若祖禹之詞深至,以謂臣子生諡君父,頗似慘切。」上 曰:「卿用祖禹意答之。」仍曰:「太祖雖有尊號,太宗未嘗 受也。」行簡乞不拘對偶,引祖禹以微見其意。從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