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4 (1700-1725).djvu/89

此页尚未校对

進《四藥》之箴,陛下欲見之施行,輔臣」力勸留中,既有 言及輔臣之章,亦盡留中不下,道:「吾君以遂非文過 如此,復安望其盡忠補過耶?所當論者,二科場弊竇 污人齒頰,而敢擬《原無私弊》之旨以欺吾君臣;請執 政子弟有中式而被人指摘者,除名改廕;又與見從 仕籍者暫還里居,俟父致政,乃議進止。毋令犬馬報 主之心,不勝其牛馬子孫之計。」所當論者三。大臣以 身殉國,安復有家?乃以遠臣為近臣府庫,又合遠近 之臣為內閣府庫,開門受賂,自執政始,而歲歲申饋 遺之禁,何為哉?所當論者四。「墨敕斜封,前代所患;密 啟言事,先臣弗為。今閣臣或有救援之舉,或有密勿 之謀,類具揭帖以進。雖格言正論,讜議忠謀,已類斜 封密啟」之為,非有公聽並觀之正。況所言公,當與天 下公言之;所言私,忠臣不私。奈何援中書之故事,啟 留中之弊端,昭恩怨之所由,示威福之自己?所當論 者五。我國家倣古為治,部院即分職之六卿,內閣即 論道之三公。未聞三公可盡攬六卿之權,歸一人掌 握,而六卿又頫首屏氣,唯唯聽命於三公,必為請教 而後行也。禮部尚書于慎行,號有夙望,於題各省主 考,再請教於輔臣,他可知矣。所當論者六:三公職在 論道,師,道之教訓。今講幄經年不御,是何師也?傅,傅 之德義。今外帑匱乏,私藏充盈,不能一為救正,是何 傅也?保,保其身體。今聖躬常年靜攝,尚以多疾為辭, 是何保也?其兼銜必曰「太子之師、傅、保」,而冊立皇元 子之儀,至今又復改遲,臣不知其所兼者何職矣。所 當論者七。翰林一途,謂之儲相,累資躡級,循列卿位, 以覬必得。遂使國家命相之大任,僅為閣臣援引之 私物。庸者習軟熟結納之態,黠者恣憑陵侵奪之謀。 外推內引,璫閣表裏,始進不正,安望其終?故自來內 閣之臣,一據其位,遠者二十年,近者十年,不敗不止。 嵩之鑒不遠,而居正蹈之;居正之鑒不遠,而時行又 蹈之。繼其後者,庸碌罷駑,或甚於時行;褊隘執拗,又 復為居正。若非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選舉,相道終未 可言。所當論者八:「先民詢芻蕘之言,明王設誹謗之 木。今大臣貌孔而質虎,跡伊而心莽,懼人攻己」,而欲 箝天下之口,不目之為奸、為邪、為浮薄,必詈之為讒、 為謗、為小人,目前之耳目可塗,身後之是非難罔,所 當論者九。君臣之分,等於天地,今上名之曰「總政」,己 亦居之曰「總政」,以其身居於寵利之極,耐彈忍辱,必 老死於位而後已。古所謂元老大臣乃如是,其不知 進退存亡者耶?大臣既無難進「易退之節,天下安有 頑廉懦立之風?舉一世之人心風俗,糜爛於乞墦登 壟之坑,滔滔而莫之止。是故陛下之治,前數年不勝 其操切慘刻,而勢焰爍人,後數年不勝其姑息委靡, 而賢愚共貫。」前之政自居正總,今之政自時行總,而 皆不自朝廷總故也,所當論者十。然君道莫先論相, 而取人亦在君「身。願陛下勿以國本為兒戲。昔孔子 以《九經》告君,而先之修身勸賢。大抵讒夫、女謁、貨利 之交,一有惑溺,則內之心志決不清明,外之身體決 不強固。矧以艷處之褒姒,而為善譖之驪姬,𤜶媚既 以蠱其心,鹿臺又復移其志。陛下之方寸,臣知其不 能自持者多矣,抑何以貴德尊士而修身取人哉?」其 論《國本》曰:「自古人君,未有以天下戲如今日者,亦未 有皇言之如綸如綍,乃展轉靡定,反覆不一如此者。 匹夫無信,不能自立,矧在萬乘,周幽、晉獻之禍,可以 立睹,臣竊為陛下危之。夫陛下所以遲遲建儲者,謂 欲效皇祖、世宗之為耳。然皇祖中年嘗立莊敬為太 子,封皇考為裕王,非終不立太子也。」矧今日事體又 迥然不同,皇貴妃寵過皇后,其處心積慮,無一日而 不萌奪嫡之心,無一日而不思為援立其子之計,此 世宗時所無也。凡子必依於母,皇元子之母壓於皇 貴妃之下,陛下曰「長幼有序」,皇貴妃曰「貴賤有等」,倘 一日遂其奪嫡之心,不審陛下何以處此?此世宗時 所無也。景王就封,止「皇考一人在京。今則章服不別, 名分不正,弟既憑母之寵而朝夕近倖,母又覬子之 立而日夜樹功。此世宗時所無也。傳聞陛下先曾失 言於皇貴妃,皇貴妃執此為信。及今不斷,蠱惑日深 一日,剛斷日餒一日,事體日難一日。此世宗時所無 也。前者有旨,不許諸司激擾,愈致遲延。非陛下預設 機穽」以禦天下言者乎?使屆期無一人言及,則佯為 不知,以冀其遲延。有一人言及,則禦之曰:「此來激擾 我也,改遲一年。明年又一人言及,則又曰『此又來激 擾我也,又改二三年』。」必使天下無一人敢言而後已。 庶幾依違遷就,以全其衽席昵愛之私,而曾不顧國 本從此動搖,天下從此危亂。臣以為陛下「之禦人至 巧,而為謀則甚拙也。此等機智,不可以罔匹夫匹婦, 顧欲以欺天下萬世耶?」疏入,留中。時廷臣相繼爭國 本,惟一本言最戇直,帝銜之。無何,杖給事中孟養浩。 中旨以養浩所逞之詞,根託一本,造言誣君,搖亂大 典,遂斥為民。屢被薦,卒不用。一本初官江西,與王時 槐善。及罷歸,潛心《六經》,濂、洛諸書,尤研精《易》學,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