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按志,「使匈奴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護 南單于,置從事二人,有事,隨事增之」,掾隨事為員。護 羌烏桓校尉所置亦然。
〈注〉《漢官儀》曰:擁節屯中步南,設官府掾史。單于歲遣侍子來朝,謁者當送迎焉。得賂弓馬氈罽他物百餘萬。謁者事訖還,具表付帑藏。詔書敕自受。
護烏桓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烏桓。」
〈注〉《漢官儀》曰:擁節長史一人,司馬二人,皆六百石,并領鮮卑,容賜質子,歲時互市焉。《晉書》曰:「漢置東夷校尉,以撫鮮卑。」
護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西羌。」
〈注〉《漢官儀》曰:「擁節長史司馬二人,皆六百石。」
光武帝建武七年省長水射聲二校尉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七年,「是歲省長水、射聲 二校尉。」
〈注〉《前書音義》曰:「長水,地名,胡騎所屯。」射聲,謂工射者,夜中聞聲則射之,因以為名。二校尉皆武帝置,今省之。
建武九年,初置青巾左校尉,省關都尉,復置「護羌校 尉。」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九年春三月辛亥,初置 青巾左校尉官。是歲省關都尉,復置護羌校尉官。」
〈注〉《漢官儀》曰:「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節以護西羌。」王莽亂,遂罷。時班彪議宜復其官,以理冤結,帝從之,以牛邯為護羌校尉,都於隴西,令居縣。
建武十三年,罷左右將軍官。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十三年夏四月,罷左右 將軍官。」
〈注〉《前書》曰:「左右將軍,周官也。秦漢因之,至此罷。」
按《賈復傳》,「復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眾 京師,乃與高密侯鄧禹並剽甲兵,敦儒學。帝深然之, 遂罷左右將軍。」
建武十五年六月庚午復致屯騎長水射聲三校尉 官改青巾左校尉為越騎校尉。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云云。
明帝永平十七年初置西域都護校尉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十七年冬十一月,初置西 域都護戊己校尉。」
〈注〉宣帝初,置鄭吉為都護,護三十六國,秩比二千石。元帝置戊己校尉,有丞、司馬各一人,秩比六百石。戊己,中央也,鎮覆四方。見《漢官儀》。亦處西域,鎮撫諸國。
靈帝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中平五年秋八月,初置西園八 校尉。」
〈注〉《山陽公載記》曰:「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統於蹇碩。」
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都護。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即皇帝位。 十二月戊戌,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都護。」
〈注〉扶風都尉,比二千石,武帝元鼎四年置,中興不改。至此以羌擾三輔,故省之。置都護,令總統四方。
晉
晉設大司馬、太尉、大將軍,皆以統軍旅之事,而《驃騎 將軍》次之。
按《晉書職官志》:「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 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並 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 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 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 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 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 令如舊,在三司上。
大將軍,古官也。漢武帝置,冠以「大司馬」名,為崇重之 職。及漢東京,大將軍不常置,為之者皆擅朝權。至景 帝為大將軍,亦受非常之任。後以叔父孚為太尉,奏 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及晉受命,猶依其制,位次三司 下,後復舊,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瑯琊王伷遷大將軍, 復制在三司下,伷薨後如舊。 開府儀同三司,漢官也。殤帝延平元年,鄧騭為車騎 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黃權以車 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起於此也。
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軍,四征、四 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將軍,左、右光祿、光祿三 大夫,開府者,皆為位從公。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開 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