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91 (1700-1725).djvu/25

此页尚未校对

行矣

臣按:兵貴有制,將貴有能,兵之制否在乎將之能否,是以君之擇將必求其能,不能者決不可用焉。武侯之言甚言兵之不可無制耳,非謂將之可以無能也,將既無能又焉用彼哉?由是觀之,選將之道在乎用其能而已。蓋人各有能,因其能而用之,彼能擴其所能以充其所不能,使皆能焉,而又盡合眾人之能以為一己之能,用此「有能」 之將,而統夫有制之兵,進退分合,左右以之無敵於天下矣。

宋文帝與徐湛之等議伐魏,沈慶之曰:「治國譬如治 家,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 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戴溪曰:「兵家之用,情狀萬變,自非素所更嘗,雖使良平處之,亦未能灼見其利害而逆斷其成敗。古者創業、中興之君,天下雖已平定,必有老成宿將相與圖回廟堂,彼於用兵皆身所涉歷,不但耳聞目見而已,故謀必中機會,而動必收成功。迨至後世承平,武事廢弛,而天子左右前後率多不出都城,坐取卿相之」 人,往往「耳未嘗聞金鼓,月未嘗見旌旗」 ,兵之利害成敗,何從知之?邊陲卒有警急,而資其發縱指示,是猶訪織於奴,問耕於婢,豈不顛倒錯亂而失其所措哉!

臣按:國家不可無老臣而於將臣尤不可無,不可以其老而忽之也。古語有之,「智如禹湯不如更嘗。」 又曰:「百聞不如一見。」 老將更嘗軍士多矣,雖其辯論計慮未必竦動眾人而出其表,然其所言論皆其所更嘗,非無徵者。故趙充國既罷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議,嘗與參兵謀問籌策,其後段會宗為烏孫所圍,亦召陳湯問之,得此意也。

元魏明帝孝昌中,右民郎路思令上疏,以為「師出有 功,在於將帥得其人。竊以比年將帥多寵貴子孫,銜 杯躍馬,志逸氣浮,軒眉攘腕,以攻戰自許。及臨大敵, 憂怖交懷,雄圖銳氣,一朝頓盡。乃令羸弱在前以當 寇,彊壯居後以衛身,兼復器械不精,進止無節,以當 負險之眾,敵數戰之鹵,欲其不敗,豈可得哉?夫德可」 以感義,夫恩可以勸死士。今若黜陟幽明,賞罰善惡, 先遣辯士曉以禍福,如其不悛,以順討逆,如此則何 異厲蕭斧以伐朝菌,鼓洪爐而燎毛髮哉!

臣按:《思令》此疏雖言當世之弊,然後世世將之弊,惟取其官與世,不復問其人果可以將否,僥倖無事,徒以備員,彼騃魯不自知,苟快目前、不顧後患,固不足責,而有國家者承祖宗百戰之餘所得之境土而付之騃童庸豎,一旦有事,彼豈能支之哉?

唐太宗時,并州大都督長史李世勣在州十六年,令 行禁止,民夷懷服。太宗曰:「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 備突厥,卒無所益。朕惟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 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

臣按:秦築長城以備邊,延長數萬里,役死百萬人,太宗以一人而當千萬里之衝,而衛千萬人之命,其過於長城遠矣。

唐太宗謂李靖曰:「當今將帥,惟李勣、道宗、薛萬徹孰 堪大用?」靖對曰:「陛下嘗言,勣、道宗用兵,不大勝亦不 大敗,萬徹若不大勝,即須大敗。」臣思聖言,不求大勝 亦不大敗者,節制之兵也。或大勝或大敗者,幸而成 功者也。故《孫武》曰:「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 之敗也。節制在我云耳。」

臣按:王者用兵貴乎有節制,彼幸而勝亦幸而不敗,皆非有成算者也,是故有節制以不敗、有成算以取勝,是謂萬全之師。

陸贄言於德宗曰:「將貴專謀,兵以奇勝,軍機遙制則 失變,戎帥稟命則不威。是以古之賢君,選將而任,分 之於閫,誓莫干也;授之以鉞,俾專斷也。夫然,故軍敗 則死眾,戰勝則策勳,不用刑而師律貞,不勞慮而武 功立。其於委任之體豈不博大,責成之利豈不精覈 哉!自昔帝王之所以夷大艱成大業者,由此道也。其」 或疑於委任,以制斷由己為大權;昧於責成,以指麾 順旨為良將。鋒鏑交於原野,而決策於九重之中;機 會變於斯須,而定計於千里之外。「違令則失順,從令 則失宜。失順則挫君之嚴,失宜則敗君之眾。用舍相 礙,否臧皆凶,上有掣肘之譏,下無死綏」之志。其於分 畫之道,豈不兩傷,經綸之術,豈不都「繆哉!」自昔帝王 之所以長亂繁刑,喪師蹙國者,由此道也。茲道得失, 兵家大樞,當今事宜,所繫尤切。陛下宜俯徇斯意,因 而委之,敦以付授之義,固以親信之恩,假以便宜之 權,待以殊常之賞。其餘細故,悉勿開言。所賜詔書,務 從簡要,慎其言以取重,深其託以示誠。言見重則君 道尊,託以誠則人心感,「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 而事成。其勢當令智者騁謀,勇者奮力,小大咸極其 分,賢愚各適其懷,將自效忠,兵自樂戰,與夫迫於驅 制,不得已而從之者,志氣何啻百倍哉!

臣按:《贄》所謂「敦以付授」 之義,固以親信之恩,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