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潛至新亭,依山建壘,東西據險。世祖復遣龍驤將 軍行參軍程天祚率眾赴之。天祚又於東南據高丘, 屯砦柵。凡歸順來奔者,皆勸元景速進。元景曰:「不然。 理順難恃,同惡相濟,輕進無防,實啟寇心。當倚我之 不可勝,豈幸寇之不攻哉!」元景營壘未立,為龍驤將 軍詹叔兒覘知之,勸劭出戰,不許。經日,乃水陸出軍, 劭自登朱雀門督戰。軍至瓦官寺,與義軍遊邏相逢, 遊邏退走,賊遂薄壘。劭以元景壘塹未立,可得平地 決戰。既至,柴柵已堅,倉卒無攻具,便使肉薄攻之。元 景宿令軍中曰:「鼓繁氣易衰,叫數力易竭。但各銜枚 疾戰,一聽吾營鼓音。」賊步將魯秀、王羅漢、劉簡之,騎 將常伯與等及其士卒皆殊死戰。劉簡之先攻西南, 頻得燒草舫,略渡人,程天祚、柴未立,亦為所摧。王羅 漢等攻壘北門,賊艦亦至。元景水陸受敵,意氣彌強, 麾下勇士,悉遣出戰,左右唯留數人宣傳,分軍助程 天祚。天祚還得固,柴因此破賊。元景察賊衰竭,乃命 開壘鼓譟以奔之。賊眾大潰,赴淮死者甚多。劭更率 餘眾,自來攻壘,復大破之,其所殺傷,過於前戰。劭手 斬退者,不能禁,奔還宮,僅以身免。蕭斌被創,簡之收 兵而止。陳猶未散,元景復出薄之,乃走,競投死馬澗, 澗為之滿。斬簡之及軍主姚叔藝、王江寶、朱明智、諸 葛邈之等,水軍主褚湛之,副劉道存並來歸順。上至 新亭即位,以元景為侍中,領左衛將軍,轉使持節、監 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三郡諸軍事、前將 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上在巴口,問元景:「事平何所 欲?」對曰:「若有過恩,願還鄉里。」故有此授。初,臧質起義, 以南譙王義宣闇弱易制,欲相推奉,潛報元景,使率 所領西還。元景即以質書呈世祖,語其使曰:「臧冠軍 當是未知殿下義舉爾方應伐逆,不容西還。」質以此 恨之。及元景為雍州刺史,質慮其為荊州後患,建議 爪牙不宜遠出。上重違其言,更以元景為護軍將軍, 領石頭戍事,不拜。徙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曲江縣 公,食邑三千戶。孝建元年正月,魯爽反,遣左衛將軍 王元謨討之。加元景撫軍、假節、置佐。後元謨復以為 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 撫軍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如故。臧質、義 宣並反,元謨南據梁山,夾江為壘,垣護之、薛安都渡 據歷陽,元景出屯采石。元謨聞賊盛,遣司馬管法濟 求益兵,上使元景進屯姑孰。元景使將武念前進。質 遣將龐法起襲姑孰,值念至,擊破之,法起單船走,質 攻陷元謨西壘。元謨使垣護之告元景曰:「今餘東岸 萬人,賊軍數倍,彊弱不敵,謂宜還就節下協力當之。」 元景謂護之曰:「師有常刑,不可先退。賊眾雖多,猜而 不整,今當卷甲赴之。」護之曰:「逆徒皆云,南州三萬人, 而麾下裁十分之一,若往造賊,虛實立見,則賊氣成 矣。」元景納其言,悉遣精兵助元謨,以羸弱居守,所遣 軍多張旗幟,梁山望之,如數萬人,皆曰:「京師兵悉至」, 於是克捷。上遣丹陽尹顏竣宣旨慰勞,與沈慶之俱 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封晉安郡公,邑如故。先固讓 開府儀同,復為領軍、太子詹事,加侍中。尋轉驃騎將 軍、本州大中正,領軍、侍中如故。大明二年,復加開府 儀同三司,又固讓。明年,遷尚書令,太子詹事,侍中、中 正如故。以封在嶺南,秋輸艱遠,改封巴東郡公。五年, 又命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令、中正如故。 又讓開府,乃與沈慶之俱依晉密陵侯鄭袤不受司 空故事,事在《慶之傳》。六年,進司空,侍中、令、中正如故。 又固讓。乃授侍中、驃騎將軍、南兗州刺史,留衛京師。 世祖晏駕,與太宰江夏王義恭、尚書僕射顏師伯並 受遺詔輔幼主。遷尚書令,領丹陽尹,侍中、將軍如故, 給班劍二十人,固辭班劍。元景起自將帥,及當朝理 務雖非所長,而有弘雅之美。時在朝勳要多事產業, 惟元景獨無所營。南岸有數十畝菜園,守園人賣得 錢二萬,送還宅。元景曰:「我立此園種菜,以」供家中啖 爾乃復賣菜以取錢,奪百姓之利邪?以錢乞守園人。 世祖嚴暴異常,元景雖荷寵遇,恆慮及禍,太宰江夏 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世 祖崩,義恭、元景等並相謂曰:「今日始免橫死。」義恭與 義陽等諸王,元景與顏師伯等,常相馳逐,聲樂酣酒, 以夜繼晝。前廢帝少有凶德,內不能平,殺戴法興後, 悖情轉露。義恭、元景等憂懼無計,乃與師伯等謀廢 帝立義恭。日夜聚謀,而持疑不能速決。永光元年夏, 元景遷使持節、督南豫之宣城諸軍事,即本號開府 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侍中如故。未拜,發覺,帝親率 宿衛兵自出討之,先稱詔召元景,左右奔告,兵刃非 常。元景知禍至,整朝服乘車,應召出門庭。弟車騎司 馬叔仁,戎服率左右壯士數十人,欲拒命,元景苦禁 之。既出巷,軍士大至,下車受戮,容色恬然,時年六十。 長子慶宗,有幹力,而情性不倫,世祖使元景送還襄 陽,於道中賜死。次子嗣宗,豫章王子。尚,車騎從事中 郎。嗣宗弟紹宗、共宗、孝宗、文宗、仲宗、成宗、季宗。叔仁、 弟衛軍諮議參軍僧珍等諸弟姪在京邑及襄陽從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92 (1700-1725).djvu/99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