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1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知。憂歸,補松江。用尚書馬文升、劉大夏薦,擢廣東僉 事。從總督潘蕃討平南海、清遠諸盜。正德初,歷副使。 發總鎮中官潘忠二十罪,忠亦訐。廷舉他事,逮繫詔 獄。劉瑾矯詔枷之十餘日,幾死。戍雁門,旋赦免。楊一 清薦其才,擢江西右參政。敗華林賊於連河。從陳金 大破姚源賊。其黨走裴源,復從俞諫破之。賊首胡浩 三既撫復叛。廷舉往諭,為所執。居三月,盡得其要領, 誘使攜及。廷舉得還,浩三果殺其兄浩二。內亂。兵乘 之,遂擒浩三。與副使李夢陽不協,奏夢陽侵官,因乞 休,不俟命竟去,坐停一歲俸。起廣東右布政使,復佐 金平府江賊。擢右副都御史,賑湖廣饑。已,復出湖南, 定諸夷疆地。寧王宸濠逆有端,疏陳江西軍政六事, 為豫防計。世宗立,召為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上疏 自劾,因詆陸完、王瓊、梁儲及少傅蔣冕,而自以為已 昔居憲職無一言,乞罷黜以儆幸位。時完早得罪,瓊 及儲已罷去,廷舉借以傾冕。冕遂求罷。帝慰諭之。冕 復言:「臣與廷舉交四十年,臣扈駕南巡,廷舉數抵臣 書,譽臣。今痛詆訐臣,不罷何以謝良友?」帝頗不直廷 舉,調為南京工部。冕固請留之,不聽。嘉靖元年,廷舉 復乞休。尋以災異,復自劾求罷,勸帝修德應天。因奏 行其部興革十二事。尋就改戶部。遷右都御史,巡撫 應天諸府。長洲知縣郭波以事挫織造中貴張志聰。 志聰伺波出,倒曳之車後。典史蕭景腆操兵教場,急 率兵救波,扼志聰吭,落其帽。百姓盡登屋飛瓦擊志 聰,志聰遂誣波毆敕使,波、景腆俱被逮。廷舉具白志 聰貪黷狀。帝乃降波五級,調景腆遠方,志聰亦召還。 三年以「大禮」議未定,請如洪武中修《孝慈錄》故事,令 兩京部、寺、臺、省及天下督、撫各條所見,并詢家居老 臣,采而行之,彙為一書,以詔後世。時已定稱《本生考》, 廷舉窺帝意不慊,故為此奏。給事中張原劾廷舉首 鼠兩端,陰附異論。劉祺復劾其欺罔九罪,不報。尋改 南京工部尚書,辭不拜,稱疾乞休。帝慰留。已,復辭,且 引白居易、張詠詩,語多詼啁,中復用「嗚呼」字。帝怒,以 廷舉怨望,無人臣禮,勒致仕。廷舉面如削瓜,衣敝帶 穿,不事藻飾,言行必自信,人莫能奪。其在太學時,兄 事羅𤣱。𤣱病痢,僕死,自煮藥飲之,負以如廁,一晝夜 數十反𤣱。嘗語人曰:「獻臣生我。」廷舉好薛瑄、胡居仁 學,尊事陳獻章。居湫隘,亡郭外田,有書萬卷。及卒,總 督姚鏌庀其喪。隆慶中,追諡清惠。弟廷弼,舉於鄉。廷 舉枷吏部前,廷弼臥其械下。刑部主事宿進曰:「兩人 死,我何用生奏記張綵」,乃得釋。

張嵿

按《明外史》本傳:「嵿字時俊,蕭山人,成化末年進士。弘 治初,修《憲宗實錄》,命往蘇松諸府採軼事。事竣,授上 饒知縣,遷南京兵部主事,就進刑部郎中。正德初,遷 興化知府。隆平侯張祐無子,弟祿與族人爭襲,訴於 南京法司,久不決,復訴京師。劉瑾方擅政,遂削尚書 樊瑩、都御史高銓籍,嵿以郎承勘,亦勒為民。瑾敗,起」 知南雄。擢江西參政,進右布政使。舉治行卓異,遷左 寧王。宸濠欲拓地廣其居,嵿執不可。大恚,遣人餽之, 發視則棗梨姜芥也。未幾,召為光祿卿,以右副都御 史巡撫保定諸府。忤中貴,移疾歸。世宗即位,命以右 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廣東新寧、恩平賊蔡猛、三嚴、 阮等及廣西上思州賊黃鏐,殘破州縣,嵿討禽鏐黨 黃廷寶,乃合兵三萬餘人擊新寧諸賊,破巢二百,禽 斬一萬四千餘人,俘賊屬五千九百餘人,猛三阮皆 授首。自嶺南用兵,以寡勝眾,未有若是役者。捷聞,獎 賚。佛郎機國人別都盧剽劫滿刺加諸國,復率其屬 疏世利等擁五舟破巴西國,遂入寇新會。嵿遣將出 海,擒別都盧、疏世利等獲其二舟,賊乃遁。尋召掌南 京都察院事,就改工部尚書。六年大計京官,拾遺,被 劾致仕。後數年卒。

方良永

按《明外史》本傳:「良永,字壽卿,莆田人。甫授書,即精思 程朱之旨。舉弘治三年進士,督逋兩廣,峻卻饋遺,為 布政使劉大夏所器。還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擢廣 東僉事。瓊州賊符南蛇為亂,大夏時為總督,檄攝海 南兵備,會師討平之。御史坐良永失利。大夏已入為 本兵,為白於朝,賚銀幣。正德初,父喪除,待銓闕下。外」 官朝見畢,必謁劉瑾。鴻臚導良永詣左順門,叩頭畢, 令東向揖瑾,良永竟出。瑾怒。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撫 民僉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殺人」 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瑾誅,起湖廣副 使。尋擢廣西按察使。發巡按御史朱志榮罪,至謫戍。 遷山東右布政使,旋調浙江,改左。朱寧以鈔二萬粥 於浙。良永上疏曰:「四方盜甫息,瘡痍未瘳。浙東、西雨 雹。寧廝養賤流,假義子名,躋公侯之列,賜予無算,納 賄不貲,乃敢攫民財,戕邦本。有司奉行,急於詔旨,胥 吏緣為奸,椎膚剝髓,民不堪命。鎮守太監王堂、劉璟 皆親臣,畏寧威,為之役使。臣何敢愛一死,不以聞。乞 陛下下寧詔獄,明正」典刑,并治其黨以謝百姓。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