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2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假人至此,賈誼所以長嘆息也。

鼠璞《唐宋遺史》載張崇帥廬州不法,民苦之。既入覲, 人謂渠伊必不來,崇計口率渠伊錢。再入覲,人不敢 言,捋鬚相慶,崇率捋鬚錢。《五代史補》載:趙在禮自宋 移永興,人曰:「眼中㧞卻釘矣!」在禮乞還,每日率拔釘 錢。方鎮不法,信非一處。此二事雅可為對。

《石林燕語》:「唐制,節度使加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 自郭元振始,李光弼等繼之。蓋平章事宰相之名,以 節度使兼,故云爾也。」國朝因之,元豐官制罷平章事 名,而以開府儀同三司易之,亦帶節度使,謂之使相, 蓋以儀同為相也。

「《燕翼貽謀》,錄五代武夫悍卒以軍功進秩為節度使 者,不可數計,而班在卿監之下。」太祖皇帝以節度使 受禪,遂重其選,陞其班於六曹侍郎之上,此建隆三 年三月壬午詔書也。故恩數同執政官,而除拜鎖院 宣麻尤異焉。非宗室近屬、外戚國婿,年勞久次,不得 為此官。此外則殿帥而已,前宰執亦時有除拜者,崇 寧以來,始有濫恩,其後宦者皆得為之,殊失太祖改 制之本旨矣。

五季日尋干戈,其於軍卒,尢先激勵,凡軍頭非有戰 功,皆號「伴飯指揮使。」皇朝一統邊境,伴飯者眾,乃詔 以處有罪者。凡為此職,人皆望而知其犯罪也。大中 祥符二年二月,詔改軍頭伴飯指揮使,然自此人不 復以為恥,而激勵之權微矣。

自江南既平,兩浙、福建納土之後,諸州直隸京師,無 復藩府,惟河北、河東、陝西以捍禦西北二邊,帥臣之 權特重,其他諸路責任監司按察而已。嘉祐四年五 月丁巳,始詔揚、廬、江、寧、洪、潭、越、福七路兼本路軍馬 鈐轄,各置禁軍駐泊三指揮,越福二指揮,以威、果為 額,每指揮四百人。各路兵馬都監二員,越福一員。其 後二廣經略、京東西路安撫、江東西路安撫,皆因事 令守臣兼領,而加以鈐轄之名,以至兩浙、四川皆以 調發之故。後又改鈐轄為總管,而四川至今仍舊名。 開端於嘉祐之時,而定制於中興之後。然帥臣大抵 權輕,當緩急之時,罕能成功,承平無事,惟事教閱而 已。矧自勤王諸將,分為駐劄州郡之「額,闕不復補,名 存實亡。然人存政舉,苟擇人而用之,仍委以久任,庶 幾緩急有所恃也。」

《夢溪筆談》:「予為鄜延經略使日新一廳謂之五司廳。 延州正廳乃都督廳,治延州事;五司廳治鄜延路軍 事,如唐之使院也。五司者,經略、安撫、總管、節度、觀察 也。唐制,方鎮皆帶節度、觀察、處置三使。今節度之職 多歸總管司,觀察歸安撫司,處置歸經略司。其節度、 觀察兩案,并支掌推官、判官,今皆治州事而已。經略」 安撫司不置佐官,以帥權不可更不專也。都總管、副 總管、鈐轄、都監、同簽書,而皆受經略使節制。

《補筆談》:「夏鄭公為忠武軍節度使,自河東中從知蔡 州,道經許昌,時李獻臣為守,乃徙居他室,空使宅以 待之,時以為知體。慶曆中,張鄧公還鄉,過南陽,范文 正公亦虛室以待之,蓋以其國爵也,遂可為故事。」 《退朝錄》:唐節度使除僕射、尚書侍郎,謂之納節,皆不 降麻,止舍人院出制。天禧中,丁晉公自保信軍節度 使除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先公在西閣當制。「至和中, 韓魏公自武康軍節度使除工部尚書、三司使降麻, 非故事也。」

祖宗朝,使相節度,未嘗有領京師官局者,其奉朝請, 必改他官,多為東宮三少、上將軍、統軍。趙中令以使 相自河陽還,除太子少保。至明道中,錢相始為景靈 宮使。治平中,武康節度李公端愿始為醴泉觀使。 《卻掃編》唐,諸鎮節度使皆有上佐、副使、行軍長史、司 馬之類是也,名位率與主帥相亞,往往代居其任。董 晉以故相在宣武,陸長源以御史大夫為之司馬,裴 晉公以宰相領彰義節度,馬總以刑部侍郎為之副 使,其後皆因補其處。國朝咸平中,張文定公齊賢以 右僕射為邠寧、環、慶等州經略使,兼判邠州,而奏請 戶部員外郎、直史館曾致堯為判官。慶曆中,西邊用 兵,始用夏英公以宣徽南院使為陝西經略招討使, 而韓魏公、范文正公皆以雜學士為副使,又別置判 官,皆唐之上佐類也。其後逐路設經略安撫使,亦置 判官一員,兵罷皆省。熙寧中,呂汲公建言:「今緣邊經 略使獨任一人,而無僚佐謀議之助,雖有副總管、鈐 轄之屬,皆奉節制,備行陣,非有折衝決勝之略預於 其間。朝廷每除一帥,幸而得能者,則一路兵民實受 其賜。不幸不才與焉,則是以三軍之眾,一聽庸人所 為也。請諸路經略使各置副使或判官一人,朝廷選 差素有才略職司以上人充;參謀一人,委經略使奏 辟知邊事有謀略知縣以上人充。蓋自古設官必置 貳立副者,所以紓危難而適時用,聚聰明而濟不及 也。如此,則可用之士不以下位而見遺,中材之帥又 以人謀而獲濟,兼得以博觀已試之效,以備緩急之 用。」不報。建炎三年,詔兩浙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