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4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之保合其民,由是以容蓄之,而引掖之於生養安全之地而已。

漢初,遣御史監三輔郡察詞訟,其後復置監察御史。 文帝又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武帝始置部刺 史,以六條察郡國。成帝更為州牧,未幾復為刺史。 唐分天下為十道,置巡察使,尋改按察使,後又改採 訪處置使,又改曰觀察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節度 使。

宋初置轉運使,後又置提點刑獄,凡有四司:曰帥,曰 漕,曰憲,曰倉,各自建臺,每司各有長官掾佐。

臣按:黃帝四監、唐、虞四岳、十二牧、三代方伯、連帥,是皆後世監司之任,但是時封建之制行,所監者乃諸侯之國,秦漢以來始立郡縣、置守令,地分而官眾,所以監之者尤不可無一定之制。漢以來雖設刺史、州牧、觀察、節度、轉運、提刑等職,然官無常制、治無定署,其流之弊乃至任分而不一、權重而不掉,雖有監察之名而無刺舉之實,遂至吏無所懲而民不受惠也,亦有之矣。國初循勝國之制,設行中書省,既而罷之,分天下為十三布政司,司設布政、參政、參議各二員,皆分左右,以總一方承流宣化之任。又設都指揮使司以掌軍政,按察司以司憲度,參峙並立,謂之「三司。」 治署既有一定之所,官聯復有一定之制德刑兼舉文武並用體制相維,關絡相通自罷侯置守之後治外之制未有如此之詳且善者也。又於每年遣御史一員以巡按其地臨邊則專命大臣以鎮壓,有事則分遣大臣以巡撫是以百年以來官無曠職,民無宿冤而禍亂不作用此道也。仰惟祖宗治外之制盡善盡美,誠可謂超越百代者矣。然所以振起而維持之者,則又在乎聖子神孫焉。昔人謂「天下之本,在於郡縣,郡縣之責,付之監司,而其大綱總要,則又專在朝廷。」 誠能委任大臣,俾之推擇,監司豫於未用之先,廣為詢訪,遇有員闕,隨才選任,或舉諸班行,或拔自州郡,或以職任逓選,或以異等超擢,又於既用之後,責以實效,果有異能,即加旌異;顯有實蹟,不次明揚,而不肖庸懦貪鄙之徒,不顧其一家之哭。如此則十三道之藩臬、數十員之正佐皆得其人,而郡縣無不良之吏、田里無不安之民矣。致治之要,端在乎此。伏惟仁聖加之意焉。天下生民不勝大幸!

宋神宗謂文彥博等曰:「諸道帥臣、轉運使,職任至重, 一道慘舒係焉。宜謹擇其人,久於其任。漢宣循名責 實,須用此道。」彥博對曰:「為治之要,無以易此。」

臣按:神宗謂「諸道使臣職任至重,一道慘舒係焉。」 臣嘗因是而推之,一道之慘舒係於使臣,則一郡之慘舒係於守佐,一縣之慘舒係於令丞,一鄉之慘舒係於里胥,可知已。合鄉而為縣、合縣而為郡,合郡而為道,合諸道而一之則為天下,天下之大,由諸道之積也。道由郡積,郡由縣積,而縣又由一鄉之積也。天下之大,譬則人之一身焉。一身之中,外有四肢百體,內有五臟六腑,其氣息之相通,血脈之周流,無一時之可息,無一處之可滯。一時或息,一處或滯,則疾病生而瘡痏成矣。病之所以致死者,不必出自臟腑之中,肢體之上。一瘍生於指爪之間,僅如黍米,亦或可以致命。知命君子,不可以不之謹也。是故善治天下者,恆以其身視天下,無尺寸之膚不愛,則無尺寸之膚不養。身一處乎宮庭氈廈之上,而心常存乎郡縣閭里之中,端居高拱之時,瞑目注想之際,海宇之大,百萬之眾係乎吾之一身。一人之身不出戶庭之外,何以周知而遍及之哉?致賴內外之群臣,內焉者為吾舉綱而挈領,外焉者「為吾承流而宣化焉耳。朝著之間,百官之眾,可以目擊而聲呼也。若夫四方八表之遠,吾目不及見也,吾耳不及聞也,吾身不能親行而躬閱之也。所以代吾施政教以安之者,有監司焉。監司之下有郡守也,郡守之下有縣令也,縣令之下有里胥也。地域有廣狹,人民有眾寡,政事有繁簡,職任有崇」 卑,其為長民之任,而為吾教養斯民,有功於我者,則一而已。《孟子》有言:「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天子之所以得乎丘民者,政賴乎此四等人耳。人主欲安其大寶之位,以凝上天之命,固祖宗之業,全其身於安榮之地,以為子孫千萬年之計者,烏可不以安民為先務?而欲安民者,烏可不擇長民之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