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7 (1700-1725).djvu/68

此页尚未校对

不煩而政自治。雖令之主一邑,丞則贊治而掌農田 水利,主簿掌簿書,尉督盜賊,令亦不勞獨議其政之 當否而已。

宋理宗淳祐八年,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陳求魯 奏:「今日救弊之策,大端有四:宜採夏侯太初併省州 郡之議,俾縣令得以直達於朝廷;用宋元嘉六年為 斷之法,俾縣令得以究心於撫字;法藝祖出朝紳為 令之典,以重其權;遵光武擢卓茂為三公之意,以激 其氣;然後為之正其經界,明其版籍,約其妄費,裁其 橫斂。」此數言者,在今日亦可采而行之。

漢時令長於太守,雖稱屬吏,然往往能自行其意,不 為上官所奪。如蕭育為茂陵令,會課育第六,而漆令 郭舜殿見責問,育為之請。扶風怒曰:「君課第六,裁自 脫,何暇欲為左右言?」及罷出,傳召茂陵令詣後曹,當 以職事對,育徑出,曹書佐隨牽育,育按佩刀曰:「蕭育 杜陵男子,何詣曹也?」遂趨出,欲去官。明旦,詔召入,拜 為司隸校尉。育過扶風府門,官屬掾吏數百人拜謁 車下。陶謙為舒令,太守張磐同郡,先輩與謙父友,意 殊,親之,而謙恥為之屈。嘗舞屬謙,謙不為起,固強之, 乃舞,舞又不轉。磐曰:「不當轉邪?」謙曰:「不可轉,轉則勝 人。如此事在今日,即同列所難堪」,昔人以行之上 官,漢時長吏之能自樹立,可見於此矣。

《漢書·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 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盪滅前聖 之苗裔,靡有孑遺。後之文人祖述其說,以為廢封建, 立郡縣,皆始皇之所為也。以余觀之,殆不然。《左傳僖 公三十三年》,晉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臣。《宣 公十一年》,楚子縣陳。《十二年》,鄭伯逆楚子之辭曰:「使 改事君,夷於九縣。」十五年,晉侯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成公六年》,韓獻子曰:「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襄公 二十六年》,蔡聲子曰:「晉人將與之縣,以比叔向。」《三十 年》,絳縣人或年長矣。《昭公三年》,二宣子曰:「晉之別縣 不惟州。」五年,薳啟疆曰:「韓賦七邑,皆成縣也。」又曰:「因 其十家九縣,其餘四十縣。」十年,叔向曰:「陳人聽命而 遂縣之。」二十八年,晉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 氏之田以為三縣。《哀公十七年》,子穀曰:「彭仲爽,申俘 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晏子春秋》,昔我先君桓 公予管仲狐與穀,其縣十七。《說苑》,景公令吏致千家 之縣一於晏子。《戰國策》,智過言於智伯曰:「破趙則封 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史記·秦本紀》:「武公十年,伐邽、 冀戎,初縣之。十一年,初縣杜、鄭。」《吳世家》:「王餘祭三年, 予慶封朱方之縣。」則當春秋之世,滅人之國者,固已 為縣矣。《史記》:吳王發九郡兵伐齊,范蜎對楚王曰:「楚 南塞厲門而郡江東。甘茂謂秦王曰:『宜陽大縣名曰 縣,其實郡也』。」春申君言於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 急,請以為郡便。」《匈奴傳》言,趙武靈王置雲中、鴈門、代 郡,燕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又言 魏有河西、上郡以與戎界邊,則當七國之世而固已 有郡矣。吳起為西河守,馮亭為上黨守,李伯為代郡 守,西門豹為鄴令,荀況為蘭陵令,城渾說楚新城令, 衛有蒲守,韓有南陽假守,魏有安邑令,蘇代曰:「請以 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而齊威王朝諸縣 令長七十二人,則六國之未入於秦,而固已先為守、 令長矣。故《史》言樂毅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而齊 湣王遺楚懷王書曰:「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張 儀說燕昭王曰: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安得謂至 始皇而始罷侯置守邪?《傳》稱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 國,至周武王僅千八百國。春秋時見於經傳者百四 十餘國,又并而為十二諸侯,又并而為七國,此固其 勢之所必至。秦雖欲復古之制,一一而封之,亦有所 不能。而為罷侯置守之始於秦,則儒生不通古今之 見也。

縣令部外編

《搜神記》:段孝直,漢景帝時舉孝廉,為長安令。孝直志 性清慎,美聲遠聞,所乘𩢍駮馬一疋日行五百里。雍 州刺史梁緯與帝連婚,時恃形勢,見孝直馬好,每索 之。孝直答云:「亡考所乘之馬,不忍捨之,不敢輒奉,伏 願使君照悉。」梁緯因此致恨,密搆孝直取受贓事,乃 教下獄,不令家人通往。孝直知屈枉,不免此難,使人 告妻曰:「刺史陰謀,欲奪我馬,私捏人訴,意欲殺我,我 必死矣。嗟!汝等幼沖,未解申雪我屈死,汝各努力,但 將取紙三百張,筆十管,墨五挺,安我墓裏,我自申理。 不經旬,害於獄中致死。」家人收而葬之,仍以紙筆安 墓中。不經五十餘日,遇景帝大會群臣,孝直於殿前 上表云:「天地雖明,詎悉無辜之老;日月垂照,必鑒有 滯之人。且臣早忝宦途,頗彰濟慎,尋以論遷劇邑,稍 免瑕疵。不謂刺史梁緯,心縱貪婪,勢連內戚,欲臣亡 父之馬,戮臣枉冤之刑,上訴皇天,許臣明雪。若不聞 於陛下,罔以免此幽沉。并刺史梁緯行事二十一條, 不依法令,一一條奏,列狀以聞。伏願陛下聰明,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