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8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攘臂之誚哉?以孟子切於濟民,且未免避遠形跡,人 君不能舍己從人,則無望乎嘉言之罔伏也。

性理大全

《諫諍》

《程子》曰:「有剪桐之戲,則隨事箴規,違養生之戒,則即 時諫止。」

「人臣以忠言善道事其君者,須體納約自牖」之意,必 違其所蔽,而因其所明,乃能入矣。雖有所蔽,亦有所 明,未有冥然而皆蔽者也。古之善諫者,必因君心所 明,而後見納。是故訐直強果者,其說多忤;溫厚明辨 者,其說多行。愛戚姬,將易嫡庶,是其所蔽也;素重四 老人之賢而不能致,是其所明也。四老人之力,孰與 「夫公卿及天下之心?」其言之切,孰與周昌、叔孫通也? 高祖不從彼而從此者,留侯不攻其蔽而就其明也。 趙王太后愛其少子長安君,不使委質於齊,是其蔽 也;愛之,欲其富貴,久長於齊,是其所明也。左師觸龍, 所以導之者,亦因其明耳,故其受命如響。夫教人者, 亦如此而已。

元城劉氏曰:「嘗讀《國語》,以為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 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 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 後王斟酌焉。是三代之前,上則公卿大夫朝夕得以 納忠,下則百工庶民猶執藝事以諫,故忠言嘉謀日 聞於上,而天下之情無幽不燭,無遠不通,所為必成, 所舉必當」者,諫諍之效也。後世之士,不務獻納於君, 而多為自全之謀,正論遠猷,鮮有入告,於是設員置 職,而責之以諫矣。夫進言者日益少,而聽言者不加 勤,此天下之治,所以終愧於先王之盛時也。

華陽范氏曰:「人臣諫而不聽,則當去位。苟不能強諫 而視其君之過舉,至於天下咸怨其臣,則曰:『非我不 諫,君不能用我也。始則擇利以處其身,終則引誘以 歸於君,此不忠之大者也』。」

「國之將興,必賞諫臣;國之將亡,必殺諫臣。」故諫而受 賞者,興之祥也;諫而被殺者,亡之兆也。天下如人之 一身,夫身必血氣周流,無所壅遏,而後皆能存焉。諫 者,使下情得以上通,上意得以下達,如血氣之周流 於一身也。故言路開則治,言路塞則亂。治亂者,繫乎 言路而已。

五峰胡氏曰:「事物之情,以成則難,以毀則易。足之行 也亦然,升高難,就卑易,舟之行也亦然,泝流難,順流 易,是故雅言難入而淫言易聽,正道難從而小道易 用。伊尹之訓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 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蓋本天下事物之情而戒之 耳,非謂太甲質凡而故告之以如是也。英明之君,能」 以是自戒,則德業日新,可以「配天」矣。

《朱子》曰:「內自臣工,外及甿庶,有能開寤聖心,指陳闕 政者,無間疏賤,使咸得以自通。然後差擇近臣之通 明正直者一二人,使各引其所知有識敢言之士三 四人,寓直殿門,凡四方之言有來上者,悉令省閱,舉 其盡忠不隱者,日以聞於聰聽,則夫天人之際將有 粲然畢陳於前者。然後兼總條貫,稱制臨決,畫為科 品,以次施行。」

問:淵源錄折柳事曰:「有無不可知,但劉公非妄語人, 而《春秋》有傳疑之法,不應遽削之也。且伊川之諫,其 至誠惻怛,防微慮遠,既發乎愛君之誠,其涵養善端, 培植治本,又合乎告君之道,皆可以為後世法,而於 輔導少主,尢所當知。至其餘味之無窮,則善學者須 以自養可也。」

南軒張氏曰:「『某每登對,必先自盟其心曰:『切不可見』。 上喜,便隨順將去,恐一時隨順,後來收拾不得』。上嘗 曰:『仗節死義之臣難得』。某對曰:『陛下未得所以求之 之道』。上曰:『何如』?曰:『於犯顏敢諫中求,則臨事可以得 仗節死義之士矣。若平時不能犯顏敢諫,他日安能 望其仗節死義乎』?」

武昭儀稱制,長孫無忌欲諫,褚遂良曰:「公,國之元舅, 諫而得罪,使上有殺元舅之名,不如遂良先諫。諫而 不從,公卻繼之,遂良至於棄笏。」此非不美也,然費了 多少氣力,終亦不成事。孰若高宗初幸尼寺,取才人 入宮之時,大臣一言可去矣。大凡事豈可不辨,於幾 微小處放過,卻來大處旋爭,無益矣。

東萊呂氏曰:「自古進言於君者,必以責難為恭。蓋宴 安之適,聲色之娛,瓌麗之玩,游畋之佚,實為治之大 蠹。其樂難捨,其惑難移,忠臣義士,乃冒萬死而欲奪 其君之所嗜,此自古及今所共謂之責難也。」

大凡為人,須識綱目。詞氣是綱,言事是目。言事雖正, 詞氣不和,亦無益。自古亂亡之國,非無敢言之臣,既 殺其身,國亦從之,政坐此耳。

諫之道有三難焉,曰遠,曰疏,曰驟。遠則勢不接,疏則 情不通,驟則理不究,故言之不行也,固也。彼周設師 氏之官,淵乎其用意之深乎?師氏之官,實居虎門之 左,而詔王以媺者也,其勢近,其情親,其言漸若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