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8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言為試人之則。聖賢莫如孔子,孔子以言為知人之本,是則言之為言,其所關係之大有如此者。是以自古帝王既自謹其所言,尤必求人之賢以為己助,因人之言以為己鑑。聞則拜之,聽則納之,卑辭以誘之,厚禮以招之,多方以來之,博問以盡之,和顏悅色以受之,大心宏度以容之;或為之科目,如所謂直言極諫者;或為之設官,如所謂拾遺補闕者。或因災眚而下詔以求,或因患難而責己以訪;或為輪對之制,使人人得以自達;或設登聞之鼓,使事事得以上聞。無非求天下之言,以成天下之治,以通天下之情。是以陳言而善者,則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諫臣」 是也;當言不言者,則制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匡,其刑墨」 是也。言雖過於訐直,有所不堪忍者,亦容以受之而不加之以罪,《史》曰「殺諫臣者,其國必亡」 是也。夫如是則嘉言罔攸伏,君德之脩否,朝廷之闕失,臣下之賢佞,民生之休戚,皆因言以達之於上,有以為思患預防之計,而不至於噬臍無及之悔,則天下國家永無危亡之患矣。昔晉平公問於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 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諫,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 嗚呼!患而謂之大,豈非言路不通,其患必至於危亡也哉?是故天下之患,莫大於人君處危亡之地而不自知,人臣知危亡之禍而不敢言。為人上者,誠能廣陳言之路,弘容言之量,言之善者有賞,言之非者無罪,當言而不言者有罰,則大臣不至於持祿,小臣不至於畏罪,而下情上通矣。天下國家又豈有危亡之患哉?故曰「治安之原,太平之基在此。」 伏惟聖明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