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9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按《臨海縣志》,三國吳屈晃,字光公,仕吳為尚書僕射。 初,吳王太子登卒,王夫人有寵於權,因立其子和為 太子。已而王夫人與全公主有隙,權常寢疾,使和祠 祭於廟。和過妃叔父張休家,公主因言「太子不祠廟, 專就妃家計議。」又言「王夫人見上寢疾,有喜色。」權遂 大怒,而和寵漸損。時和弟魯王霸覬覦,欲立其黨,全 寄楊竺,交相譖毀,權沉吟不決。丞相陸遜、太傅吾粲 及顧譚等數陳「嫡庶之分,義不可奪。」權怒,下粲獄,誅 死,徙譚交州,遂幽和於別宮。於是晃與驃騎將軍朱 據率諸將吏,泥頭自縛,連日詣闕諫。權登白虎觀見, 甚惡之,敕晃等毋事忿忿。已而賜據死。赤烏十三年, 權廢和,立少子亮為太子,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 上書,稱引晉獻公殺申生,立夷齊,晉國擾亂。權大怒, 族誅正象。晃累疏固諫,不聽,遂突入見權,涕泣曰:「太 子仁明,顯聞四海,今三方鼎峙,實不宜搖動太子,以 生眾心。願少垂聖慮,老臣雖死猶生之年。」叩頭流血, 辭氣不撓。權怒,扯下殿,杖一百,斥還田里。後和子皓 即位,封晃子緒為東「陽亭侯」,官尚書僕射。

陸凱

按《吳志》本傳,「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也。丞相遜族子也。 黃武初,為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跡。拜建武都尉。領 兵,雖統軍眾,手不釋書。好《太元論》,演其意以筮輒驗。 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朱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 尉。五鳳二年,討山賊陳毖於零陵,斬毖克捷,拜巴丘 督、偏將軍,封都鄉侯,轉為武昌右部督,與諸將共赴」 壽春,還。累遷盪魏、綏遠將軍。孫休即位,拜征北將軍、 假節,領豫州牧。孫皓立,遷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 荊州牧,進封嘉興侯。孫皓與晉平,使者丁忠自北還, 說皓弋陽可襲,凱諫止,語在《皓傳》。寶鼎元年,遷左丞 相。皓性不好人視己,群臣侍見,皆莫敢迕。凱說皓曰: 「夫君臣無不相識之道,若卒有不虞」,不知所赴。皓聽 凱自視。皓時徙都武昌,揚土百姓,泝流供給,以為患 苦,又政事多謬,黎元窮匱。凱上疏曰:「臣聞有道之君, 以樂樂民;無道之君,以樂樂身。樂民者,其樂彌長;樂 身者不久而亡。夫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 命。民安則君安,民樂則君樂。自頃年以來,君威傷於 桀紂,君明闇於奸雄,君惠閉於群孽,無災而民命盡, 無為而國財空。辜無罪,賞無功,使君有謬誤之愆,天 為作妖,而諸公卿媚上以求愛,困民以求饒,導君於 不義,敗政於淫俗,臣竊為痛心。今鄰國交好,四邊無 事,當務息役養士,實其廩庫,以待天時,而更傾動天 心,搔擾萬姓,使民不安,大小呼嗟,此非保國養民之 術也。」臣聞吉凶在天,猶影之在形,響之在聲也。形動 則影動,形止則影止,此分數乃有所繫,非在口之所 進退也。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坐賞輕而罰重,政刑 錯亂,民力盡於奢侈,目眩於美色,志濁於財寶。邪臣 在位,賢哲隱藏,百姓業業,天下苦之,是以遂有覆巢 破卵之憂。漢所以彊者,躬行誠信,聽諫納「賢,惠及負 薪,躬請巖穴,廣采博察,以成其謀」,此往事之明證也。 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綱紀,晉有其政。又「益 州危險,兵多精彊,閉門固守,可保萬世。而劉氏與奪 乖錯,賞罰失所,君恣意於奢侈,民力竭於不急,是以 為晉所伐,君臣見擄」,此目前之明驗也。臣闇於《大理》, 文不及義,智惠淺劣,無復冀望,竊為陛下惜天下耳。 臣謹奏:耳目所聞見,百姓所為煩苛,刑政所為錯亂。 願陛下息大功,損百役,務寬盪,忽苛政。又武昌土地, 實危險而塉,确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船泊則沈漂, 陵居則峻危。且《童謠》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 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臣聞翼星為變,熒惑作妖,童 謠之言,生於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 所苦也。臣聞「國無三年之儲,謂之非國」,而今無一年 之畜,此臣下之責也。而諸公卿位處人上,祿延子孫, 曾無致命之節,匡救之術,苟進小利於君,以求容媚, 荼毒百姓,不為君計也。自從孫弘造義兵以來,耕種 既廢,所在無復輸入,而分一家,父子異役,廩食「日張, 畜積日耗,民有離散之怨,國有露根之漸,而莫之恤 也。民力困窮,鬻賣兒子,調賦相仍,日以疲極。所在長 吏,不加隱括。加有監官,既不愛民,務行威勢,所在搔 擾,更為煩苛。民苦二端,財力再耗,此為無益而有損 也。願陛下一息此輩,矜哀孤弱,以鎮撫百姓之心。此 猶魚鱉得免毒螫之淵,鳥獸得」離羅網之綱,四方之 民繈負而至矣。如此,民可得保,先王之國存焉。臣聞 五音令人耳不聰,五色令人目不明,此無益於政,有 損於事者也。自昔先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絡,數不 滿百,米有畜積,貨財有餘;先帝崩後,幼景在位,更改 奢侈,不蹈先跡。伏聞織絡及諸徒生,乃有千數,計其 所長,不足為國「財。然坐食官廩,歲歲相承,此為無益。 願陛下料出賦嫁,給與無妻者。如此上應天心,下合 地意,天下幸甚!」臣聞殷湯取士於商賈,齊桓取士於 車轅,周武取士於負薪,大漢取士於奴僕。明王聖主, 取士以賢,不拘卑賤,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非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