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9 (1700-1725).djvu/6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六百八十一卷目錄

 諫諍部名臣列傳十

  宋二

  賈同       蔡襄

  葉清臣      滕宗諒

  劉越       王巖叟

  趙瞻       龔鼎臣

  張昇       鄭獬

  王存       胡宿

  張述       孔文仲

  孫永

官常典第六百八十一卷

諫諍部名臣列傳十

宋二

賈同

按《宋史》本傳,「同字希德,青州臨淄人。五代時,楊光遠 反,同祖崇率鄉里四百餘家保愚谷山,全活者二千 人。同初名罔,字公疏,篤學好古,有時名,著《山東野錄》 七篇。年四十餘,同進士出身,真宗命改今名。王欽若 方貴盛,聞同名,欲致之,固謝不往。居八九年,始補歷 城主簿。張知白薦為大理評事,通判兗州。天聖初,上」 書言:「自祥符以來,諫諍路塞,丁謂乘間造符瑞以欺 先帝。今謂姦既白,宜明告天下,正符瑞之謬,罷宮觀 崇奉,歸不急之衛兵,收無名之實費,使先帝免後世 之議,國家無因循之失。」又言:「寇準忠規亮節,疾惡擯 邪,自其貶黜,天下之人弗見其罪。宜還之內地,以明 忠邪善惡之分。」時章獻太后臨朝而同言如此,人以 為難。再遷殿中丞、知棣州,卒。劉顏、李冠、王無忌及其 門人諡同曰「存道先生。」

蔡襄

按《宋史》本傳:「襄字君謨,興化仙遊人。舉進士,為西京 留守推官,館閣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國,余靖論救 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 三人者皆坐譴。襄作《四賢一不肖詩》,都人士爭相傳 寫,鬻書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適至,買以歸,張於幽 州館。慶曆三年,仁宗更用輔相,親擢靖、修及王素為」 諫官,襄又以詩賀三人列薦之,帝亦命襄知諫院。襄 喜言路開而慮正人難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 諫臣,修、靖、素一日並用,朝野相慶。然任諫非難,聽諫 為難;聽諫非難,用諫為難。三人忠誠剛正,必能盡言。 臣恐邪人不利,必造為禦之之說。其禦之之說,不過 有三,臣請為陛下辨之:一曰好名。夫」忠臣引君當道, 論事唯恐不至,若避好名之嫌無所陳,則土木之人 皆可為矣。二曰「好進。」前世諫者之難,激於忠憤,遭世 昏亂,死猶不辭,何好進之有?近世獎拔太速,但久而 勿遷,雖死是官,猶無悔也。三曰「彰君過。」諫爭之臣,蓋 以司過舉耳。人主聽而行之,足以致從諫之譽,何過 之能彰?至於巧者亦「然。事難言則喑而不言,擇其無 所忤者,時一發焉;猶或不行,則退而曰:『吾嘗論某事 矣』。此之謂好名。默默容容,無所愧恥,躡資累級,以挹 顯仕,此之謂好進。君有過失,不救之於未然,傳之天 下後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謂彰君過。願陛下察之, 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時有旱蝗、日食、地震之 變,襄以為「災害之來,皆由人事,數年以來,天戒屢至。 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闕失也。不顓聽斷,不 攬威權,使號令不信於人,恩澤不及於下,此陛下之 失也。持天下之柄,司生民之命,無嘉謀異畫以矯時 弊,不盡忠竭節以副任使,此大臣之失也。朝有弊政 而不能正,民有疾苦而不能去,陛下寬仁少斷而不 能規,大臣循默避事而不能斥,此臣等之罪也。陛下 既有引過之言,達於天地神祗矣,願思其實以應之。」 疏出,聞者皆悚然。進直史館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職, 論事無所回撓。開寶浮圖災,下有舊瘞佛舍利,詔取 以入宮,人多灼臂落髮者,方議復營之,襄諫曰:「非理 之福,不可徼幸。今生民困」苦,四夷驕慢,陛下當修人 事,奈何專信佛法?或以舍利有光,推為神異,彼其所 居,尚不能護,何有於威靈?天之降災,以示儆戒,顧大 興工役,是將以人力排天意也。呂夷簡平章國事,宰 相以下就其第議政事,襄奏請止之。元昊納款,始自 稱兀卒,既又譯為吾祖,襄言:「吾祖猶云我翁」,慢侮甚 矣。使朝廷「賜之詔,而亦曰『吾祖是』,何等語邪?」夏竦罷 樞密使,韓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罷竦而用琦、仲 淹,士大夫賀於朝,庶民歌於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 且退一邪,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蓋一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