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9 (1700-1725).djvu/89

此页尚未校对

女直為不共戴天之讎,人人有致死之心,然後二聖 之怨可平。「陛下人子之職舉矣。苟為不然,彼或願與 陛下歃盟泗水之上,不知何以待之?望聖意直以世 讎無可通之義。」寢罷使命。高宗嘉納云:胡寅論使事, 詞旨剴切,深得獻納論思之體。召至都堂諭旨,仍降 詔獎諭。既而右僕射張浚自江上還,奏遣使為兵家 機權,竟反前旨。寅復奏疏言:「今日大計,只合明復讎 之義,用賢修德,息兵訓民,以圖北向。儻或未可,則堅 守待時。若夫二三其德,無一定之論,必不能有所立。」 寅既與浚異,遂乞便郡就養。始,寅上言:「近年書命,多 出詞臣好惡之私,使人主命德討罪之詞,未免玩人 喪德之失。乞命詞臣,以飾情相悅、含怒相訾為戒。」故 寅所撰詞多誥誡。於是妒忌者眾。朝廷辨宣仁聖烈 之誣,行遣章惇、蔡卞皆宰臣面授其旨,令寅撰進。除 徽猷閣待制、知邵州,辭。改集英殿修撰,復以待制改 知嚴州,又改知永州。徽宗皇帝、寧德皇后訃至,朝廷 用故事以日易月。寅上疏言:「《禮》讎不復,則服不除。願 降詔旨,服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尋除禮部侍 郎兼侍講兼直學士院。丁父憂,免喪。時秦檜當國,除 徽猷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俄乞致仕,遂歸衡 州。檜既忌寅,雖告老猶憤之。坐與李光書譏訕朝政, 落職。右正言章復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諫通鄰 好不忠」,責授果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檜死,詔自便, 尋復其官。紹興二十一年,卒,年五十九。寅志節豪邁, 初擢第,中書侍郎,張邦昌欲以女妻之,不許。始安國 頗重秦檜之大節,及檜擅國,寅遂與之絕。新州謫命 下,即日就道。在謫所著《讀史管見》數十萬言,及《論語 詳說》皆行於世。其為文根著義理,有《棐然集》三十卷。

張慤

按《宋史》本傳:「慤字誠伯,河間樂壽人。登元祐六年進 士第,累遷龍圖閣學士、計度都轉運使。高宗為兵馬 大元帥,募諸道兵勤王,慤飛輓踵道,建議即元帥府 印給鹽鈔,以便商旅。不閱旬,得緡錢五十萬以佐軍。 高宗器重之,命以便宜權大名尹,兼北京留守、馬步 軍都總管。慤初聞二帝北行,率副總管顏岐等三上」 牋勸進。最後,慤上書,極論中原不可一日無君,高宗 為之感悟。建炎改元,為戶部尚書,除同知樞密院事, 措置戶部財用,兼御營副使。建言:「三河之民,怨敵深 入骨髓,恨不殲殄其類,以報國家之仇。請依唐人澤 潞步兵雄邊子弟遺意,募民聯以什伍,而寓兵於農, 使合力抗敵,謂之巡社。」為法精詳。前「此論民兵者莫 及也。」詔集為書行之。遷尚書左丞,官至中書侍郎。慤 善理財,論錢穀利害,猶指諸掌。在朝諤諤,有大臣節, 然論議可否,不形辭色,未嘗失同列之歡。卒,諡忠穆。 上每念之,謂:「慤謀國盡忠,遇事敢諫,古之遺直也。」

張根

按《宋史》本傳:「根字知常,饒州德興人。少入太學,甫冠, 第進士,調臨江司理參軍,遂昌令。當改京秩,以四親 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妻封及母。遂致 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時年三十一。鄉人之賢者,彭汝 礪序其事,自以為不及,屏處十年。曾布、曾肇、鄒浩及 本道使者上其行義,徽宗召詣闕,為帝言:『人主一日 萬幾,所恃者是心耳。一累於物,則聰明智慮且耗,賢 不肖混淆,綱紀不振矣。願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禍亂 之原』。」遂請罷錢塘製造局。帝改容嘉美,以為親賢宅 教授。未幾,通判杭州,提舉江西常平。內侍、走馬承受 舉劾一路以錢半給軍衣,非是,自轉運使、郡守以下 皆罷。根言:「東南軍法與西北殊,此事行之百五十年 矣,帥守監司分朝廷憂顧,使有罪,猶當審處,豈宜以 小奄尺紙,空十郡吏哉?」詔皆令復還。又言:「本道去歲 蠲租四十萬,而戶部責償如初。祖宗立發運上供額, 而給本錢數百萬緡,使廣糴以待用。比希恩者乃獻 為羨餘,故歲計不足,至為無名之斂。」詔貸所蠲租,而 以糴本錢還之。六路。洪州失官,錫繫治兵吏千計,根 曰:「此有司失於稽察之過也。今羅取無罪之人,責以 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氣?」乃罷其獄。大觀中,入對,言: 「陛下幸滌煩苛,破朋黨,而士大夫以議論不一,觀望 苟且,莫肯自盡。陛下毀石刻,除黨籍,與天下更始,而 有司以大臣仇怨,廢錮自如,為治之害,莫大於此。願 思所以勵敕之。」即命為轉運副使,改淮南轉運使,加 直龍圖閣。上書請:「常平止聽納息,以塞兼并;下戶均 出役錢,以絕姦偽;市易惟取淨利,以役商賈。雖名若 非正,然與和賈不讎其直,什買而使之倍輸額外,無 名無數之斂有間矣。」又請:分與官為三科,一縣令,二 學官,三縣丞、曹。州郡亦分三等,明言其人「某材,堪充 某州、某官、某縣令,吏部據以注擬,則令選稍清,視平 配硬差遠矣。」詔吏部、戶部相度以聞。根又以水災多, 乞蠲租賦、散活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貸流民。詔褒諭 之。徙兩浙,辭不行。乃具疏付驛遞奏,大略謂:「今州郡 無兼月之儲,太倉無終歲之積,軍須匱乏,邊備缺然。 東南水旱,盜賊間作,西北二國窺伺日久,安得不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