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0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劾奏陳洵益「刑餘腐夫,麤」通文墨,埽除賤隸,竊弄威

權,乞予泃益外祠。劾女冠吳知古在宮掖招權納賄, 宜出之禁庭。帝怒,韶還笏殿陛,乞歸。會祀明堂,雷電 免二相,韶權工部侍郎、正言,遷起居舍人。復疏洵益、 知古,不報。辭新命,不許。應詔上封事,幾數千言。帝諭 左右曰:「李韶真有愛朕憂國之心」,凡三辭不獲,以生 死祈哀乞去。帝蹙額謂韶曰:「曲為朕留。」𨓆復累疏乞 補外,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號稱廉平。朝廷分遣部 使者諸路,稱提官楮,韶疏極言其敝。嘉熙二年,召。明 年,上疏乞寢召命,云:「端平以來,天下之患,莫大於敵 兵。歲至,和不可,戰不能,楮券日輕,民生流離,物價踊 貴,遂至事無可為。臣竊論以為必自上始。九重菲衣 惡食,臥薪嘗膽,使天下改慮易聽,然後可圖。」今二患 益深,雖欲效忠,他莫有以為說。此其不敢進者一。史 宅之故相子予郡,外議皆謂扳援之徒,將自是復用, 故嘗論列至再。今聖斷赫然,用舍由己,人才一變矣。 環視前日在廷之臣,流落擯棄。臣雖欲貪進,未知所 以處其身。此其不敢進者二。始臣為郎蜀,受兵方亟, 廟堂已遣小使至,特起嵩之於家,而言者攻擊不已。 臣妄論以為講和固非策,而首兵亦豈能無罪?故居 言路首,乞出高論者付以兵事,使稍知敵情者嘗試 其說於閫外。不知事勢推移,遂竟罷廢,而款敵無功 者白麻揚廷矣。或者將議臣前日有所附會,此臣重 不敢進者三。又「臣昨彈內侍女冠不行,𨓆惟聖主高 明,必不容其干政。然未幾首相去位,臣亦出臺,傳聞 其人謂臣受廟堂風旨,故決意丐外。今臣言迄不行, 苟貪君命,竊恐或者譏臣向何所聞而去,今何所見 而來?此臣重不敢進者四。」四年,詔趣赴闕,辭。遷戶部 侍郎,再辭,不許。五年,改禮部侍郎,辭。詔不允,令所在 州軍護遣至闕。嵩之遣人謂韶曰:「毋言濟邸宮,媼國 本。」韶不答,上疏曰:「臣生長淳熙初,猶及見度江盛時, 民生富樂,吏治修舉,事變少異,政歸私門。紹定之末, 元氣索矣。端平更化,陛下初意,豈不甚美?國事日壞, 其人或罷或死,莫有為陛下任其責者。考論至是,天 下事豈非陛下所當自任而力為乎?《左氏》載史墨言 魯公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蓋言所由來者漸矣。 陛下臨御日久,宜深思熟念,威福自己,誰得而盜之 哉?舍此不為,悠悠玩愒,乃幾於《左氏》所謂『世從其失』」 者,蓋以世卿風嵩之也。疏出,嵩之不悅,曰:「治《春秋》,人 下語毒。」當是時,杜範亦在列。二人廉直,中外稱為「李、 杜。」兼侍講,累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辭。遷吏部侍 郎兼中書舍人,三辭,不許。淳祐二年,疏言:「道揆之地, 愛善類不勝於愛爵祿,畏公議不勝於畏權勢。陛下 以腹心寄之大臣,大臣以腹心寄之一二都司,恐不 能周天下之慮。故以之用人,則能用其所知,豈能用 其所不知;以之守法,則能守其所不與,必不能守於 其所欲與。」又及濟王國本宮。媼三上疏乞歸,以寶章 閣直學士知泉州,辭,乞𢌿祠,不許。既歸,三辭,仍舊職, 提鴻慶宮。淳祐五年,韶被召,再辭,詔本州通判勸勉 赴闕。遷禮部侍郎,三辭,遷權禮部尚書,復三辭,不許。 入見,疏曰:「陛下改𢌿正權,並進時望,天下孰不延頸 以覬大治?臣竊窺之,恐猶前日也。君子小」人,倫類不 同,惟不計近功,不急小利,然後君子有以自見;不惡 聞過,不諱盡言,然後小人無以自託。不然,治亂安危, 反覆手爾。又曰:「陛下所謀者嬪妃近習,所信者貴戚 近親。按《政和令》,諸國戚命婦」「若女冠尼不因大禮 等輒求入內者,許臺諫覺察彈奏。乞申嚴禁廷之籍, 以絕天下之謗。世臣貴戚,牽聯並進,何示人以不廣 也?借曰以才選,他時萬一有非才者援是以求進,將 何以抑之邪?」又曰:「今土地日蹙者未反,人民喪敗者 未復,兵財止有此數,旦旦而理之,不過椎剝州縣,朘 削里閭。就使韓、白復生,桑、孔繼出,能為陛下彊兵理 財,何補治亂安危之數,徒使國家負不韙之名。況議 論紛然,賢者不過苟容而去,不肖者反因是以媒其 身。忠言至計之不行,淺功末利之是計,此君子小人 進𨓆,機括所係,何不思之甚也!」又曰:「聞之道路,德音 每下,昆蟲草木咸被潤澤,恩獨不及於一枯胔。威斷 出自公卿大夫,莫敢後先,令獨不行於一老媼。小大 之臣積勞受爵,皆得以延於世,而國儲君副,社稷所 賴以靈長,獨不早計而預定?」又疏乞還,不許。兼侍讀, 三辭,不許。又三疏乞歸。時游似以人望用,然有牽制 之者。韶奏云:「人主職論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輕授。 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為,是 豈專任責成之體哉?所言之事不必聽,所用之人不 必從,疑畏憂沮而權去之矣。」擢翰林學士兼知制誥 兼侍讀,不拜,詔不許,又三辭,不許。嵩之服除,有鄉用 之意。殿中侍御史章琰、正言李昴英、監察御史黃師 雍論列嵩之甚峻,詔落職予祠,韶同從官抗疏曰:「臣 等謹按《春秋》,桓公五年,書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春秋》之初,無君無親者,莫甚於鄭。《莊》。二百四十二年 之經,未有云王伐國者,而書「王」書「伐」,以見鄭之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