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0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下則砥礪大臣,內則摧壓姦袤,外則銷遏寇虐,顧以 為無補於實政乎?空言之譏,好名之說,欲一網君子 而盡去之。其言易入,其禍難言。此君子去留之機,國 家安危之候,不可不深留聖慮者也。」監察御史蕭泰 來論罷。踰年,以直寶文閣知泉州,力辭,遷福建路計 度轉運副使。朝廷行自實田,斯得言:「按《史記》,秦始皇 三十一年,令民自實田。主上臨御適三十一年,而異 日書之史冊,『自實之名,正與秦同』。」丞相謝方叔大媿, 即為之罷。董槐入相,召為司農卿。程元鳳入相,改祕 書監。丁大全入相,監察御史沈炎論斯得以閩漕交 承錢物,下郡吏天府,榜死數人。先是,吳自性之獄,高 鑄為首惡,黥配廣州,捐資免行,至是為相府監奴嗾 炎發其端。京尹顧巖傅會其獄,安吉守何夢然奉行 其事,陵鑠甚至,斯得不少挫,竟無所得。大全既謫,朝 廷罪其委任非人,遂斬鑄。斯得既拜浙西提點刑獄 之命,炎,浙西人,泣於上前乞更之,移浙東提舉常平。 命下,給事中章鑑繳還。斯得杜門不出,著《孝宗繫年 要錄》。彗星見,應詔上封事曰:「陛下專任一相,虛心委 之,果得其人,宜天心克享,災害不生。而庚申、己未之 歲,大水為災,浙西之民死者數百千萬,連天旱暵,田 野蕭條,物價翔躍,民命如線。今妖星突出,其變不小, 若非大失人心,何以致天怒如此之烈」,封事之上也, 似道匿不以聞。度宗即位,召為祕書監,又論罷。復遷 祕書監,屢辭不許,擢起居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實 錄院檢討官兼侍講。進讀之時,每於天命去留之際, 人心得失之因,前代治亂之故,祖宗基業之難,必反 復陳之。兼權工部侍郎,遂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 撰,仍兼侍講。進《高宗繫年要錄綱目》,帝善之。大元軍 下襄陽,斯得疏論言事,最為切要,帝嘉納。遷工部侍 郎。屢求補外,以顯文閣待制知建寧府。度宗崩,陳宜 中入相,以權兵部尚書召。斯得痛國事之阽危,疏言: 「誅姦臣以謝天下,開言路以回天心,聚人才以濟國 事,旌節義以厲懦夫,竭財力以收散亡。」忠憤激烈,指 陳當時之事無所遺。擢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進 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同提舉編 修《敕令》及《經武要略》。大元兵下饒州,江萬里赴水死, 事聞,贈太傅。斯得言「贈恤之典,所當度越故常,以風 厲天下」,遂加贈太師。又言賞通判池州趙卯發死節 太薄,乃加贈待制。臺諫徐直方等四人論似道誤國 之罪,乞安置嶺表,簿錄其家。丞相留夢炎庇護似道, 止令散官居住,且謂簿錄擾及無辜,斯得謂:「散官則 安置,追降官,分司則居住,祖宗制也。」夢炎語塞,夢炎 乘間直罷去,平章事王爚、監察御史俞浙併罷。斯得 於是宋亡矣。所著有《詩膚說》《儀禮合抄》,增損刊正《杜 佑通典》《徽宗長編》《孝宗繫年要錄》,《恥堂文集》行世。

陳宗禮

按《宋史》本傳:「宗禮,字立之,少貧力學。袁甫為江東提 點刑獄,宗禮往問學焉。淳祐四年,舉進士,調邵武軍 判官,入為國子正,遷太學博士、國子監丞,轉祕書省 著作佐郎。入對,言火不循軌,帝以星變為憂。宗禮曰: 『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又曰:『天下方 事於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競趨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兼考功郎官,兼國史實錄院校勘,兼景獻府教授,升 著作郎,遷尚左郎官兼右司。時丁大全擅國柄,以言 為諱。宗禮歎曰:「此可一日居乎?」陛對,言:「願為宗社大 計,毋但為倉廩府庫之小計;願得天下四海之心,毋 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願寄腹心於忠良,毋但寄 耳目於卑近。願四通八達以來正人,毋但旁蹊曲逕, 類引貪濁。」拜太常少卿,以直寶謨閣、廣東提點刑獄 進直煥章閣,遷祕書監。以監察御史虞虙言,追兩官, 送永州居住。景定四年,拜侍御史、直龍圖閣、淮西轉 運判官。遷刑部尚書,以起居舍人曹孝慶言罷。度宗 即位,兼侍講,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 始;清白之䂓,自宮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 私獻者必誅。以《詩》進講,因奏:「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 人所以貴於慎獨也。」權禮部侍郎兼給事中。進讀《孝 宗聖訓》,因奏:「安危治亂,常起於一念慮之間,念慮少 差,禍亂隨見。天下之亂未有不起於微而成於著。」又 言:「不以私意害公法,迺國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 賞善」罰惡為尤謹。宗禮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堯、 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也。」遷禮部侍郎,尋權禮 部尚書,乞奉祠。帝曰:「豈朕不足與有為耶?」以華文閣 直學士知隆興府。再辭,依舊職,與待次差遣。逾年,依 舊職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加端明殿學士、簽 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疏奏:國所「以立曰天 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 未墜而加綏定,人心未嘗不可回也。」卒官,遺表上,贈 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侯,諡文定。所著有《寄懷斐槀》 《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辨》《經史管 見》《人物論》。

湯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