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0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撰,提舉沖佑觀。開禧二年,以待制寶謨閣致仕,卒。龜 年學識正大,議論簡直,善惡是非,辨析甚嚴,其愛君 憂國之忱,先見之識,敢言之氣,皆人所難。晚既投閑, 悠然自得,幾微不見於顏面。自偽學有禁,士大夫鮮 不變者。龜年於關、洛書益加涵泳,扁所居曰止堂,著 《止堂訓蒙》,蓋始終特立者也。聞蘇師旦建節,曰:「此韓 氏之陽虎,其禍韓氏必矣。」及聞用兵,曰:「禍其在此乎?」 所著書有《經解》《祭儀》《五致錄》、奏議、《外制》。𠈁胄誅,林大 中、樓鑰皆白其忠,寧宗詔贈寶謨閣直學士。章穎等 請易名,賜諡忠肅。上謂穎等曰:「彭龜年忠鯁可嘉,宜 得諡。使人人如此,必能納君於無過之地。」未幾,加贈 龍圖閣學士,而擢用其子欽。

袁樞

按《宋史》本傳:「樞字機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學,嘗以《修 身為弓賦》,試國子監,周必大、劉珙皆期以遠器。試禮 部詞賦第一人,調溫州判官,教授興化軍。乾道七年, 為禮部試官,就除太學錄。」輪對三疏,一論開言路以 養忠孝之氣,二論規恢復當圖萬全,三論士大夫多 虛誕、僥榮利。張說自閤門以節鉞簽樞密,樞方與學 省同僚共論之,上雖容納而色不怡。樞退詣宰相,示 以奏疏,且曰:「公不恥與噲等伍耶?」虞允文愧甚。樞即 求外補,出為嚴州教授。樞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鑑》, 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鑑紀事本末》。 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於上,孝宗讀而嘉嘆,以 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讀,曰:「治道盡在是 矣。」他日,上問袁樞今何官,茂良以實對。上曰:「可與寺 監簿。」於是以太宗正簿召登對,即因史書以言曰:「臣 竊聞陛下嘗讀《通鑑》,屢有訓詞,見諸葛亮論兩漢所 以興衰,有小人不可不去之戒。大哉王言,垂法萬世。」 遂歷陳往事,自漢武而下至唐文宗,偏聽姦佞,致於 禍亂,且曰:「固有詐偽而似誠實,憸佞而似忠鯁者。苟 陛下日與圖事於帷幄中,進退天下士,臣恐必為朝 廷累。」上顧謂曰:「朕不至與此曹圖事帷幄中。」樞謝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遷太府丞。時士大夫頗 有為黨與者,樞奏曰:「人主有偏黨之心,則臣下有朋 黨之患。比年或謂陛下寵任武士,有厭薄儒生之心, 猜疑大臣,親信左右,內庭行廟堂之事,近侍參軍國 之謀。今雖總權綱,專聽覽,而或壅蔽聰明,潛移威福。 願可否惟聽於國人,毀譽不私於左右。」上方銳意北 伐,示天下以所向,樞奏:「古之謀人國者,必示之以弱。 苟陛下志復金讎,臣願蓄威養銳,勿示其形。」復陳用 宰執、臺諫之術。時議者欲制宗室應舉、鎖試之額,限 添差嶽祠,減臣僚薦舉,定文武任子,嚴特奏之等,展 郊禋之歲,緩科舉之期。樞謂「此皆近來從窄之論,人 君惟天是則,不可行也。」遂抗疏勸上推廣大以存國 體,兼國史院編修官、分修《國史傳》。章惇家以其同里, 宛轉請文飾其傳,樞曰:「子厚為相,負國欺君。吾為史 官,書法不隱,寧負鄉人,不可負天下後世公議。」時相 趙雄總史事,見之嘆曰:「無愧古良史。」權工部郎官,累 遷兼吏部郎官。兩淮旱,命廉視真、揚、廬、和四郡。歸陳 兩淮形勢,謂:「兩淮堅固則長江可守。今徒知備江,不 知保淮,置重兵於江南,委空城於淮上,非所以戒不 虞。瓜州新城專為退保,金使過而指議,淮人聞而嘆 嗟。誰為陛下建此策也?」遷軍器少監,除提舉江東常 平茶鹽,改知處州,赴闕奏事。樞之使淮入對也,嘗言: 「朋黨相附則大臣之權重,言路壅塞則人主之勢孤。」 時宰不悅。至是,又言:「威權在下則主勢弱,故大臣逐 臺諫以蔽人主之聰明;威權在上則主勢強,故大臣 結臺諫以遏天下之公議。今朋黨之舊尚在,臺諫之 官未正紀綱,言路將復荊榛矣。」除吏部員外郎,遷大 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產業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 冷世光納厚賂曲庇之,樞直其事以聞,人為危之。上 怒,立罷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實自樞始。手詔權工部 侍郎,仍兼國子監祭酒。因論大理獄案,請有予郡之 命,既而貶兩秩,寢前旨。光宗受禪,敘復元官,提舉太 平興國宮、知常德府。寧宗登位,擢右文殿修撰、知江 陵府。江陵瀕大江,歲壞為巨浸,民無所託。楚故城、楚 觀在焉,為室廬,徙民居之,以備不虞。種未數萬,以為 捍蔽,民德之。尋為臺臣劾罷,提舉太平興國宮。自是 三奉祠,力上請制,比之疏傅、陶令。開禧元年卒,年七 十五。自是閒居十載,作《易傳解義》《辯異》《童子問》等書, 藏於家。

曾三聘

按《宋史》本傳:「三聘,字無逸,臨江新淦人。乾道二年進 士,調贛州司戶參軍,累遷軍器監主簿。有旨造划車 弩,三聘謂划車弩六人挽之,而箭之所及止二百六 十步。今所用克敵弓較之工費不及十之三,一人挽 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利害曉然。乃不果造。」光宗 不朝重華宮,中外疑懼,三聘以書抵丞相留正,正未 及言,會以他事不合求去。三聘謂丞相「今泯默而退 耶?亦將取今日所難言者,別白言之而後退。凡今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