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2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朝,續弟樂安內史,洎勒兵不許。洎復欲執臺使王英

送于季龍,匹磾正色責之曰:「卿不能遵兄之志,逼吾 不得歸朝,亦以甚矣。復欲執天子使者,我所未聞也。」 因謂英曰:「匹磾世受重恩,不忘忠孝。今日事逼,欲歸 罪朝廷,而見逼迫,忠款不遂。若得假息,未死之日,心 不忘本。」遂渡黃河南。匹磾著朝服,持節賓從出,見季 龍曰:「我受國恩,志在滅汝,不幸吾國自亂,以至於此。 既不能死,又不能為汝敬也。」勒及季龍,素與匹磾結 為兄弟,季龍起而拜之。匹磾到襄國,又不為勒禮,常 著朝服,持晉節。經年,國中謀推匹磾為主,事露,被害。 文鴦亦遇鴆死,惟末波存焉。及死,弟牙立。牙死,其後 從祖就陸眷之孫遼立,自務勿塵已後,值晉喪亂,自 稱位號,據有遼西之地,而臣御晉人。其地西盡幽州, 東界遼水。然所統胡晉可三萬餘家,控弦可四五萬 騎,而與石季龍遞相侵掠,連兵不息,竟為季龍所破, 徙其遺黎數萬家於司雍之地。其子蘭復聚兵,與季 龍為患久之。及石氏之亡,末波之子勤鳩集胡羯得 萬餘人,保枉人山,自稱趙王,附於慕容儁。俄為冉閔 所敗,徙於繹幕,僭即尊號。㒞遣慕容恪擊之,勤懼而 降。

劉琨

按《晉書》本傳:「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漢中山靜王勝 之後也。祖邁,有經國之才,為相國參軍、散騎常侍。父 蕃,清高沖儉,位至光祿大夫。琨少得儁朗之目,與范 陽祖納俱以雄豪著名。年三十六,為司隸從事。時征 鹵將軍石崇河南金谷澗中有別廬,冠絕時輩,引致 賓客,日以賦詩。琨預其間,文詠頗為當時所許。祕書」 監賈謐參管朝政,京師人士無不傾心。石崇、歐陽建、 陸機、陸雲之徒,並以文才降節事謐,琨兄弟亦在其 間,號曰「二十四友。」太尉、高密王泰辟為掾,頻遷著作 郎、太學博士、尚書郎。趙王倫執政,以琨為記室督,轉 從事中郎。倫子荂,即琨姊婿也,故琨父子兄弟並為 倫所委任。及篡荂為皇太子,琨為荂詹事。三王之討 倫也,以琨為冠軍、假節,與孫秀子會率宿衛兵三萬, 距成都王穎,戰於黃橋,琨大敗而還,焚河橋以自固。 及齊王冏輔政,以其父兄皆有當世之望,故特宥之。 拜兄輿為中書郎,琨為尚書左丞,轉司徒左長史。冏 敗,范陽王虓鎮許昌,引為司馬。及惠帝幸長安,東海 王越謀迎大駕,以琨父蕃為淮北護軍、豫州刺史。劉 喬攻范陽王虓於許昌也,琨與汝南太守杜育等率 兵救之,未至而虓敗,琨與虓俱奔河北,琨之父母遂 為劉喬所執。琨乃說冀州刺史溫羨,使讓位於虓。及 虓領冀州,遣琨詣幽州乞師於王浚,得突騎八百人。 與虓濟河,共破東平王楙於廩丘,南走。劉喬始得其 父母。又斬石超,降呂朗,因統諸軍奉迎大駕於長安。 以勳封廣武侯,邑二千戶。永嘉元年,為并州刺史,加 振威將軍,領匈奴中郎將。琨在路上表曰:「臣以頑蔽, 志望有限,因緣際會,遂忝過任,九月末得發,道險山 峻,胡寇塞路,輒以少擊眾,冒險而進,頓伏艱危,辛苦 備嘗,即日達壺口關。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 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於路。及其在者,鬻賣妻 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厄,白骨橫野,哀呼之聲,感傷和 氣。群胡數萬,周匝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唯有壺 關可得告糴。而此二道,九州之險,數人當路,則百夫 不敢進,公私往反,沒喪者多。嬰守窮城,不得薪采,耕 牛既盡,又乏田器。以臣愚短,當此至難,憂如循環,不 遑寢食。臣伏思此州雖云邊朔,實邇皇畿,南通河內, 東連司、冀,北捍殊俗,西禦強敵,是勁弓良馬,勇士靖 騎之所出也。當須委輸,乃全其命。今上尚書,請此州 穀五百萬斛,絹五百萬匹,綿五百萬斤。願陛下時出 臣表,速見聽處。」朝廷許之。時東嬴公騰自晉陽鎮鄴, 并土饑荒,百姓隨騰南下,餘戶不滿二萬。寇賊縱橫, 道路斷塞。琨募得千餘人,轉斗至晉陽。府寺焚毀,僵 尸蔽地,其有存者,饑羸無復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 道。琨翦除荊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寇盜互來 掩襲,恆以城門為戰場,百姓負楯以耕,屬鞬而耨。琨 撫循勞來,甚得物情。劉元海時在離石,相去三百許 里。琨密遣離間其部雜鹵,降者萬餘落,元海甚懼,遂 城蒲子而居之。在官未期,流人稍復,雞犬之音復相 接矣。琨父蕃自洛赴之,人士奔迸者多歸於琨。琨善 於懷撫而短於控御,一日之中,雖歸者數千,去者亦 以相繼。然素奢豪,嗜聲色,雖暫自矯勵,而輒復縱兔。 河南徐潤者,以音律自通,游於貴勢,琨甚愛之,署為 晉陽令。潤恃寵驕恣,干預琨政。奮威護軍令狐盛,性 亢直,數以此為諫,并勸琨除潤,琨不納。初,單于猗㐌 以救東嬴公騰之功,琨表其弟猗盧為代郡公,與劉 希合眾於中山。王浚以琨侵己之地,數來擊琨,琨不 能抗,由是聲實稍損。徐潤又譖令狐盛於琨曰:「盛將 勸公稱帝矣。」琨不之察,便殺之。琨母曰:「汝不能弘經 略,駕豪傑,專欲除勝己以自安,當何以得濟?如是,禍 必及我。」不從。盛子泥奔於劉聰,具言虛實。聰大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