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8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謝方明

按《宋書》本傳,「方明,陳郡陽夏人,尚書僕射景仁從祖 弟也。祖鐵,永嘉太守。父沖,中書侍郎。家在會稽,謝病 歸。除黃門侍郎,不就,為孫恩所殺,追贈散騎常侍。方 明隨伯父吳興太守邈在郡,孫恩寇會稽東土,諸郡 皆響應。吳興民胡桀、郜驃破東遷縣,方明勸邈避之, 不從。賊至被害。方明逃竄,遂免。初,邈舅子長樂馮嗣」 之及北方學士馮翊仇元達,俱往吳興投邈,並舍之 郡學,禮待甚簡。二人並忿慍,遂與恩通謀。恩嘗為嗣 之等從者,夜入郡,見邈眾,遁不悟。本欲於吳興起兵, 事趣不果,乃遷於會稽。及郜等攻郡,嗣之、元達並豫 其謀。劉牢之、謝琰等討恩,恩走入海,嗣之等不得同 去,方更聚合。方明結邈門生義故得百餘人,掩討嗣 之等,悉禽而手刃之。於時荒亂之後,吉凶禮廢,方明 合門遇禍,資產無遺,而營舉凶事,盡其力用,數月之 間,葬送並畢,平世備禮,無以加也。頃之,孫恩重役會 稽,謝琰見害。恩購求方明甚急。方明於上虞載母妹 奔東陽,由黃糵嶠出鄱陽,附載還都,寄居國子學。流 離險阨,屯苦備經,而貞立之操,在約無改。元興元年, 桓元剋京邑,丹陽尹卞範之勢傾朝野,欲以女嫁方 明,使尚書吏部郎王騰譬說備至,方明終不回。桓元 聞而賞之,即除著作佐郎,補司徒王謐主簿。從兄景 仁舉為高祖中兵主簿。方明事思忠益,知無不為。高 祖謂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賞,且當與卿共豫章國祿。」 屢加賞賜。方明嚴恪,善自居遇,雖處闇室,未嘗有惰 容,無他伎能,自然有雅韻。從兄混有重名,唯歲節朝 宗而已。丹陽尹劉穆之權重當時,朝野輻輳,不與穆 之相識者,唯有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 甚以為恨。方明、廓後往造之,大悅,白高祖曰:「謝方明 可謂名家駒,直置便自是台鼎人,無論復有才用。」頃 之,轉從事中郎,仍為左將軍道憐長史。高祖命府內 眾事,皆諮決之。隨府轉中軍長史,尋更加晉陵太守, 復為驃騎長史、南郡相,委任如初。嘗年終,江陵縣獄 囚事無輕重,悉散聽歸家,使過正三日還到,罪應入 重者有二十餘人,綱紀以下,莫不疑懼。時晉陵郡送 故主簿弘季盛、徐壽之,並隨在西,固諫,以為:「昔人雖 有其事,或是記籍過言;且當今民情偽薄,不可以古 義相許。」方明不納,一時遣之。囚及父兄皆驚喜涕泣, 以為就死無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還,方明不聽討 捕。其一人醉不能歸,逮二日乃反,餘一囚十日不至。 五官朱千期請見,欲白討之。方明知為囚事,使左右 謝五官不「須入囚,自當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歸鄉 村責讓之,率領將送。「竟無逃亡者,遠近咸歎服焉。」 遭母憂去職,服闋,為宋臺尚書吏部郎。高祖受命,遷 侍中。永初三年,出為丹陽尹,有能名,轉會稽太守。江 東民戶殷盛,風俗峻刻,強弱相陵,姦吏蜂起,符書一 下,文攝相續。又罪及比伍,動相連坐,一人犯吏,則一 村廢業,邑里驚擾,狗吠達旦。方明深達治體,不拘文 法,闊略苛細,務存綱領,「州臺符攝,即時宣下。緩民期 會,展其辦舉,郡縣監司,不得妄出,貴族豪士,莫敢犯 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繫之獄,前後征伐,每兵運不充, 悉發倩士庶,事既寧息,皆使還本。而屬所刻害,或即 以補吏,守宰不明,與奪乖舛,人事不至,必被抑塞。方 明簡汰精當,各慎所宜,雖服役十載,亦一朝從理」,東 土至今稱詠之。性尤愛惜,未嘗有所是非。承代前人, 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則以漸移變,使無跡可尋。元 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江秉之

按《宋書》本傳,「秉之字元叔,濟陽考城人也。祖逌,晉太 常。父纂,給事中。秉之少孤,弟妹七人,並皆幼稚,撫育 姻娶,罄其心力。初為劉穆之丹陽前軍府參軍。高祖 督徐州,轉主簿,仍為世子中軍參軍。宋受禪,隨例為 員外散騎侍郎,補太子詹事丞。少帝即位,入為尚書 都官郎,出為永世烏程令,以善政著名東土。徵建康」 令,為治嚴察,京邑肅然。殷景仁為領軍,請為司馬,復 出為山陰令。民戶三萬,政事煩擾,訟𧩯殷積,階庭常 數百人,秉之御繁以簡,常得無事。宋世唯顧覬之亦 以省務著績,其餘雖復刑政循理,而未能簡事。以在 縣有能,遷補新安太守。元嘉十二年,轉在臨海,並以 𥳑約見稱,所得祿秩,悉散之親故,妻子常饑寒。人有 勸其營田者,秉之正色曰:「食祿之家,豈可與農人競 利。」在郡作《書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庫。十七年卒,時 年六十。子徽,尚書都官郎。吳令。元凶殺徐湛之,徽以 黨與見誅。子謐,昇明末,為尚書吏部郎。元嘉初,太祖 遣大使巡行四方,兼散騎常侍孔默之、王歆之等上 言:「宣威將軍陳南頓一郡太守李元德,清勤均平,姦 盜止息;彭城內史魏恭子,廉恪脩慎,在公忘私,安約 守儉,久而彌固。前宋縣令成浦,治政寬濟,遺詠在民。 前鮦陽令李熙國,任事有方,民思其政。山桑令何道, 自少清廉,白首彌厲,應加褒𨉖,以勸於後。」乃進元德 號寧朔將軍。恭子賜絹五十匹、穀五百斛;浦、熙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