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8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龍驤將軍。出為并州刺史,加安南將軍,進爵北海公, 境內清肅。及還京師,以憲元老,特賜錦繡布帛綿綵 珍羞禮膳。天安初,卒,年八十九。贈鎮南將軍、青州刺 史,諡曰康。子崇襲,早卒。子仲智襲。歷中書侍郎、安西 將軍、幽州刺史,有「清平」之稱。

陸馛

按《魏書陸俟傳》:「俟長子馛,多智,有父風。高宗見馛而 悅之,謂朝臣曰:『吾常歎其父智過其軀,是復踰於父 矣。少為內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與,每能逆曉 人意,與其從事者無不愛之。興安初,賜爵聊城侯,出 為散騎常侍、安南將軍、相州刺史,假長廣公。為政清 平,抑彊扶弱。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禮待之』」, 詢之政事,責以方略,如此者十人,號曰十善。又簡取 諸縣彊門百餘人以為假子,誘接殷勤,賜以衣服,令 各歸家,為耳目於外。於是發奸擿伏,事無不驗,百姓 以為神明,無敢劫盜者。在州七年,家至貧約。徵為散 騎常侍。民乞留馛者千餘人,顯祖不許,謂群臣曰:「馛 之善政,雖復古人,何以加之。」賜絹五百疋,奴婢十口。 馛之還也,吏民大斂布帛以遺之,馛一皆不受,民亦 不取。於是以物造佛寺焉,名「長廣公寺。」後襲父爵,改 封建安王。時劉彧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懸瓠內附,而 新民猶懷去就。馛銜旨撫慰,諸有陷軍為奴婢者,馛 皆免之。百姓忻悅,民情乃定。車駕討蠕蠕,詔馛為選 部尚書、錄留臺事,督兵運糧,一委處分。顯祖將禪位 於京兆王子推,任城王雲、隴西王源賀等並皆固諫。 馛抗言曰:「皇太子聖德承基,四海屬望,不可橫議,干 國之紀。臣請刎頸殿庭,有死無貳。」久之,帝意乃解,詔 曰:「馛,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馛為太保,與太尉 源賀持節奉皇帝璽紱,傳位於高祖。延興四年薨,贈 以本官,諡曰「貞王。」馛有六子,琇、凱知名。

裴駿子修 宣

按《魏書》本傳,「駿字神駒,小名皮,河東聞喜人。父雙碩, 本縣令,假建威將軍、𢘆農太守、安邑子,卒贈平南將 軍、東雍州刺史、聞喜侯。駿幼而聰慧,親表異之,稱為 神駒,因以為字。弱冠通涉經史,好屬文,性方檢,有禮 度,鄉里宗敬焉。蓋吳作亂於關中,汾陰人薛永宗聚 眾應之,屢殘破諸縣來襲。聞縣中先無兵仗,人情駭」 動,縣令憂惶,計無所出。駿在家聞之,便率厲鄉豪曰: 「在《禮》,君父有危,臣子致命府縣。今為賊所逼,是吾等 徇節之秋,諸君可不勉乎?」諸豪皆奮激請行,駿乃簡 騎驍勇數百人奔赴。賊聞救至,引兵退走。刺史嘉之, 以狀表聞。會世祖親討蓋吳,引見駿,駿陳敘事宜,甚 會機理。世祖大悅,顧謂崔浩曰:「裴駿有當世才具,且 忠義可嘉。」補中書博士。浩亦深器駿,目為三河領袖。 轉中書侍郎。劉駿遣使明僧暠朝貢,以駿有才學,乃 假給事中、散騎常侍,於境上勞接。皇興二年卒。贈平 南將軍、秦州刺史、聞喜侯,諡曰康。子修,字元寄,清辯 好學,年十三,補中書學生,遷祕書中散,轉主客令。以 婦父李訢事,出為張掖子都大將。張掖境接胡夷,前 後數致寇掠。修明設烽候,以方略禦之。在邊六年,關 塞清靜,高祖嘉之,徵為中部令,轉中大夫,兼祠部曹 事。職主禮樂。每有疑議,修斟酌故實,咸有條貫。太和 十六年卒,時年五十一。高祖悼惜之,賻帛一百疋,諡 曰恭伯。世宗時,追贈輔國將軍、東秦州刺史。修早孤, 居喪以孝聞。二弟三妹,並在幼弱,撫養訓誨,甚有義 方。次弟務早喪,修哀傷之,感於行路。愛育孤姪,同於 己子,及將異居,奴婢田宅,悉推與之,時人以此稱焉。 修弟宣,字叔令,通辯博物,早有聲譽。少孤,事母兄以 孝友稱。舉秀才,至都,見司空李訢,與言自旦及夕,訢 嗟善不已。司空李沖有人倫鑒識,見而重之。高祖初, 徵為尚書主客郎,與蕭頤使、顏幼明、劉思效、蕭琛、范 雲等對接。轉都官郎邊員外散騎侍郎。舊令與吏部 郎同班。高祖會集沙門講佛經,因命宣論難,甚有 理詣,高祖稱善。遷都洛陽,以宣為採材副將。奉使稱 旨,遙除司空諮議參軍。府解,轉司州治中,兼司徒右 長史,又轉別駕,仍長史。宣明敏有器幹,總攝州府,事 無凝滯,遠近稱之。世宗初,除太中大夫,領本郡中正, 仍別駕。又為司州都督,遷太尉長史。宣上言曰:「自遷 都已來,凡戰陳之處,及軍罷兵還之道,所有骸骼無 人覆藏者,請悉令州郡戍邏,檢行埋掩,并符出兵之 鄉。其家有死於戎役者,使皆招魂復魄,祔祭先靈,復 其年租調;身被傷痍者,免其兵役。」朝廷從之。出為征 鹵將軍、益州刺史。宣善於綏撫,甚得羌戎之心。後晉 壽更置益州,改宣所莅為南秦州。先是有陰平氐酋 楊孟孫擁戶數萬,自立為王,通引蕭衍,數為邊患。宣 乃遣使招諭,曉以逆順。孟孫感恩,即遣子詣闕。武興 氐姜謨等千餘人上書乞延更限,世宗嘉焉。宣家世 以儒學為業,常慕廉退,每歎曰:「以賈誼之才,仕漢文 之世,不歷公卿,將非運也!」乃謂親賓曰:「吾本閭閻之 士,素無當世之志,直隨牒推移,遂至於此。祿後養親, 道不光國,瞻言往哲,可以言歸矣。」因表求解,世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