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排之,竊天之功,以為己力。仰欺「朝廷,俯罔百司,其 為鄙詐,於茲甚矣。不實不忠,實合貶黜。謹依《律科》,徒 請以職除,其父中散,實為叨越」,雖皇族帝孫,未有此 例。既得不以倫請,下收奪。李憑朋附趙修,是親是仗, 交遊之道,不依恆度。或晨昏從就,或吉凶往來,至乃 身拜其親,妻見其子,每有家事,必先請託,緇點皇風, 塵鄙正化。此而不「糾,將何以肅整阿諛,獎勵忠概。請 免所居官,以肅風軌。」奏可。琛遂免歸本郡。左右相連 死黜者三十餘人。始,琛以父母年老,常求解官扶侍, 故高祖授以本州長史。及貴達,不復請歸,至是乃還。 供養數年,遭母憂。母鉅鹿曹氏,有孝性。夫氏去家,路 踰百里,每得魚肉菜果珍美口實者,必令僮僕走奉 其母,乃後食焉。琛母服未闋,復喪父。琛於塋兆之內, 手種松柏,隆冬之月,負掘水土,鄉老哀之,咸助加力, 十餘年中,墳成木茂。與弟僧林,誓以同居沒齒,專事 產業,親躬農圃,時以鷹犬馳逐自娛。朝廷有大事,猶 上表陳情。久之,復除散騎常侍,領給事黃門侍郎、定 州大中正。大見親寵,委以門下庶事,出參尚書,入廁 帷幄。琛,高祖時兼主客郎,迎送蕭賾使彭城劉纘,琛 欽其器貌,常歎詠之。纘子晰為胊山戍主。晰死,家屬 入洛。有女年未二十,琛已六十餘矣,乃納晰女為妻。 婚日,詔給廚費,琛深所好悅,世宗時調戲之。盧昶敗 於胊山,詔琛馳驛檢按。遷河南尹,加平南將軍,黃門 中正如故。琛表曰:「《詩》稱『京邑翼翼,四方是則』者,京邑 是四方之本,安危所在,不可不清。是以國家居代,患 多盜竊。世祖大武皇帝親自發憤,廣置主司里宰,皆 以下代令長及五等散男有經略者乃得為之。又多 置吏士,為其羽翼,崇而重之,始得禁止。今遷都已來, 天下轉廣,四遠赴會,事過代都,五方雜沓,難可備簡, 寇盜公行,劫害不絕。此由諸坊混雜,釐比不精,主司 闇弱,不堪檢察故也。凡使人攻堅木者,必為之擇良 器。今河南郡是陛下天山之堅木,盤根錯節,亂植其 中。」六部里尉,即攻堅之利器,非貞剛精銳,無以治之。 今擇尹既非南金,里尉鉛刀而割,欲望肅清都邑,不 可得也。里正乃流外四品,職輕任碎,多是下「才,人懷 苟且,不能督察,故使盜得容姦,百賦失理。邊外小縣, 所領不過百戶,而令長皆以將軍居之。京邑諸坊,大 者或千戶、五百戶,其中皆王公卿尹、貴勢姻戚、豪猾 僕隸,蔭養姦徒,高門邃宇,不可干問。又有州郡俠客, 蔭結貴遊,附黨連群,陰為市劫,比之邊縣,難易不同。 今難彼易此,實為未愜。王者立法,隨時從宜,改弦易 調,明主所急。先朝立品,不必即定,施而觀之,不便則 改。今閑宮靜任,猶聽長兼,況煩劇要務,不得簡能下 領。請取武官中八品將軍以下,幹用貞濟者,以本官 俸恤領里尉之任,各食其祿。高者領六部尉,中者領 經途尉,下者領里正。不爾,請少高里尉之品。選下品 中應遷之者,進而為之,則督貴有所,輦轂可清。」詔曰: 「里正可進至勳品經途從九品,六部尉正九品,諸職 中簡取,何必須武人也。」琛又奏以羽林為遊軍,於諸 坊巷司察盜賊。於是京邑清靜,至今踵焉。轉太子少 保,黃門如故。大將軍高肇伐蜀,以琛為使持節、假撫 軍將軍,領步騎四萬為前驅都督。琛次梁州獠亭,會 世宗崩,班師。高肇既死,以琛,肇之黨也,不宜復參朝 政,出為營州刺史,加安北將軍。歲餘,以光祿大夫李 思穆代之,時年六十五矣。遂停中山,久之乃赴洛。除 鎮西將軍、涼州刺史。猶以琛高氏之昵也,不欲處之 於內。尋徵拜太常卿,仍以本將軍出為徐州刺史。及 入辭肅宗,琛辭以老,詔除吏部尚書,將軍如故。未幾, 除征北將軍、定州刺史。衣錦畫遊,大為稱滿,治體嚴 細,甚無聲譽。崔光辭司徒之授也,琛與光書,外相抑 揚,內實附會也。光亦揣其意,復書褒美以悅之。徵為 車騎將軍、特進,又拜侍中。以其衰老,詔賜御府杖朝 直,杖以出入。正光五年冬,卒。詔給東園祕器,朝服一 具,衣一襲,錢十萬,物七百段、蠟三百斤,贈司徒公、尚 書左僕射,加後部鼓吹。太常議諡文穆,吏部郎袁翻 奏曰:「案《禮》,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 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生於己,名 生於人,故闔棺然後定諡。皆累其生時美惡,所以為 將來勸戒。身雖死,使名常存也。凡薨亡者,屬所即言 大」鴻臚移本郡大中正,條其行跡功過,承中正移言 公府,下太常部博士評議,為諡列上。「諡不應法者,博 士坐如選舉不以實論。若行狀失實,中正坐如博士。」 自古帝王,莫不殷勤重慎,以為褒貶之實也。今之行 狀,皆出自其家,任其臣子自言君父之行,無復相是 非之事。臣子之欲光揚君父,但苦跡之「『不高,行之不 美,是以極辭肆意,無復限量。觀其狀也,則周、孔連鑣, 伊顏接衽。論其諡也,雖窮文盡武,罔或加焉。然今之 博士,與古不同,唯知依其行狀,又先問其家人之意, 臣子所求,便為議上。都不復斟酌與奪,商量是非。致 號諡之加,與汎階莫異。專以極美為稱,無復貶降之 名。禮官之失,一至於此』。案甄司徒《行狀》,至德與聖人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8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