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光範傳》:光範字子儀,性至孝,母病疽,光範常吮之。 《李穆傳》:穆字孟雍,性至孝,母嘗臥疾,每動止轉側,皆 親自扶掖,乃稱母意。後穆坐秦王事屬吏,其子惟簡 紿祖母以穆奉詔,鞫獄臺中,及責授為省郎,還家亦 不以白母。每隔日陽為入直,即訪親友,或游僧寺免 歸。暨于牽復,母終弗之知。及居喪思慕,以至滅。 《郭廷謂傳》:廷謂字信臣,性恭謹,事母以孝聞,未嘗不 束帶立侍。
《王榮傳》:「榮,定州人,為定州行營都部署。榮麤率所為 不中理,侵取官地蒔蔬,吝惜公錢,不以勞將士。且母 老不迎養,供給甚薄。太宗聞而怒曰:『忠臣出于孝子 之門。榮事親若此,竄逐之餘,兇行弗悛。豈可復置左 右,效晉帝養成張彥澤邪。即詔罷督責』。」
《鄒浩傳》:浩字志完,除諫官,恐貽親憂,欲固辭。母張氏 曰:「汝能報國,無愧于公論,吾顧何憂。」及浩兩謫嶺表, 母不易初意。
《任諒傳》:諒九歲而孤,舅欲奪母志,諒挽衣泣曰:「豈有 為人子不能養其親者乎。」母為感動而止。
《洪擬傳》:「擬字成季,自海州還居鎮江。趙萬叛兵逼郡, 守臣趙子崧戰敗遁去,擬挾母出避,遇賊至,欲兵之, 擬曰:『死無所避,願勿驚老母。賊舍之,他賊又至,臨以 刃,擬指其母曰:『此吾母也,幸勿怖之』』。」賊又舍去。 《陳堯佐傳》:堯佐父省華,母馮氏,性嚴。堯叟事親孝謹, 怡聲侍側,不敢以貴自處。家本富,祿賜且厚,馮氏不 許諸子事華侈。舊制,登樞近者,母妻即封郡夫人。堯 叟以父在朝,母止從父封,遂以妻封表讓于母,朝廷 援制不許。父既卒,帝欲褒封其母,以問王旦,旦曰:「雖 私門禮制未闋,公朝降命,亦無嫌也。」乃封上黨郡太 夫人,進封滕國。年八十餘無恙,後堯叟數年卒。 《蘇軾傳》:軾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 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 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 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
《章誼傳》:「誼字宜叟,席益薦誼使金,帝曰:『誼亦母老,朕 當自諭之』。」誼聞命,略無難色,戒其家人勿使母知。將 行,告母曰:「是行不數月即歸,大似往年太學謁告時 爾。」及還,母竟不知其使金也。
《孫侔傳》:「侔字少述,早孤,事母盡孝,志於祿養,故屢舉 進士。及母病革,自誓終身不求仕。」
《王柟傳》:柟字汝良。祖倫使北死,孝宗訪求其孫之未 祿者三人官之,柟其一也,假右司郎中,使持書北行。 柟歸白其母,母曰:「而祖以忠死國,故恩及子孫。汝其 勉旃,毋以吾老為念。」
《李南公傳》:南公字楚老,鄭州人。知長沙縣,有嫠婦攜 兒以嫁。七年,兒族取兒婦謂非前子,訟於官。南公問 兒年族,曰:「『九歲』。婦曰:七歲。」問其齒,曰去年毀矣。南公 曰:「男八歲而齔,尚何爭?命歸兒族。」
《韓琦傳》:琦輔立英宗,門人親客或從容語及定策事, 琦必正色曰:「此仁宗聖德神斷,為天下計,皇太后內 助之力,臣子何與焉。」英宗暴得疾,太后垂簾聽政,帝 疾甚,舉措或改常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悅者, 乃共為讒間,兩宮遂成隙。琦與歐陽修奏事簾前,太 后嗚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固爾,病已必不然。 子疾,母可不容之乎?」修亦委曲進言,太后意稍和,久 之而罷。後數日,琦獨見上,上曰:「太后待我無恩。」對曰: 「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 盡不孝邪?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 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 父母豈有不慈者哉?」帝大感悟。及疾愈,琦請乘輿,因 禱雨,具素服以出,人情乃安。太后還政。
《劉安世傳》:「安世字器之,儀狀魁碩,音吐如鐘。初除諫 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 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 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 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得罪流放,無問遠 近,吾當從汝所之。」于是受命。
《江萬里傳》:「萬里字子遠,遷侍御史,未及拜,萬里器望 清峻,論議風采,傾動一時,帝眷注尤厚,嘗丐祠省母 疾,不許,屬弟萬頃奉母歸南康。旋以母病聞,萬里不 俟報馳歸,至祁門得訃。而議者謂萬里母死祕不奔 喪,反挾妾媵自隨。於是側目萬里者,相與騰謗,萬里 無以自解,坐是閒廢者十有二年。」
《李定傳》:「定字資深,拜太子中允。御史陳薦疏,定頃為 涇縣主簿,聞庶母仇氏死,匿不為服。詔下江東、淮浙 轉運使問狀,奏云:『定嘗以父年老,求歸侍養,不云持 所生母服』。定自辯立實不知為仇所生,故疑不敢服, 而以侍養解官。曾公亮謂定當追行服,安石力主之, 改為崇政殿說書。公論惡之,不孝之名遂著。」
《孫唐卿傳》:唐卿通判陜州,于吏事若素習。民有母再 適人而死,及葬其父,恨母之不得祔,盜母之喪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