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5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臣持之,議三上三卻。璁測知帝意,以是年七月朔上 疏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 下養。陛下嗣登大寶,即議追尊聖考以正其號,奉迎 聖母以致其養,誠大孝也。廷議執漢定陶、宋濮王故」 事,謂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夫天下豈有無 父母之國哉?《記》曰:禮非天降,非地出,人情而已。漢哀 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預立為嗣, 養之宮中,其為人後之義甚明。故師丹、司馬光之論 行於彼一時則可。今武宗無嗣,大臣遵祖訓,以陛下 倫序當立而迎立之,遺詔直曰:「興獻王長子」,未嘗著 為人後之義。則陛下之興,實所以承祖宗之統,與預 立為嗣養之宮中者較然不同。議者謂孝廟德澤在 人,不可無後,假令聖考尚存嗣位,今日恐弟亦無後 兄之義。且迎養聖母,以母之親也,稱皇叔母則當以 君臣禮見,恐子無臣母之義。《禮》,長子不得為人後,聖 考止生陛下一人,利天下而為人後,恐子無自絕其 父母之義。故在陛下,謂入繼祖後而得不廢其尊親 則可,謂為人後以自絕其親則不可。夫統與嗣不同, 非必父死子立也。漢文承惠帝後,則以弟繼;宣帝承 昭帝後,則以兄孫繼。若必奪此父子之親,建彼父子 之號,然後謂之繼統,則古有稱高伯祖、皇伯考者,皆 不得「謂之統乎?臣竊謂今日之禮,宜別立聖考廟於 京師,使得隆尊親之孝。且使母以子貴,尊與父同,則 聖考不失其為父,聖母不失其為母矣。」帝方扼廷議, 得璁疏,大喜曰:「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亟下廷臣議。 廷臣大怪,駴交起擊之,禮官毛澄等執如初。會獻王 妃至通州,聞尊稱禮未定,止不肯入。帝聞而泣,欲避 位歸藩。璁知之,益自喜,乃著《大禮或問》上之,且曰:「非 天子不議禮。願奮獨斷,揭父子大倫,明告中外,以皇 叔父、皇叔母不正之名決不可稱,然後大倫正而大 禮定。」其意蓋不欲禮官議也。朝士益惡之。其冬,興王 加稱興獻帝,璁亦除南京刑部主事以去追崇,議且 寢。至嘉靖三年正月,帝得桂萼疏,心動,復下廷議。汪 俊代毛澄為禮部,執如澄。璁復上疏曰:「陛下遵兄終 弟及之訓,論序當立禮官。不思陛下實入繼大統之 君,而強比與為人後之例,絕獻帝天性之恩,蔑武宗 相傳之統,致陛下父子、伯姪兄弟名實俱紊。寧負天 子,不敢忤權臣。此何心也?伏睹聖諭云:『興獻王獨生 朕一人,既』」不得承緒,又不得徽稱,罔極之恩,何由得 報?執政窺測上心,有見於推尊之重,故今日爭一「帝」 字,明日爭一「皇」字,而陛下之心,亦日以不帝不皇為 歉。既而加稱為帝,謂陛下心既慰矣,故留一皇字以 覘陛下將來未盡之心,遂敢稱孝宗為皇考,稱興獻 帝為本生父。父子之名既更,推崇之義安在?乃「遽詔 告天下,乘陛下不覺,陷以不孝。《禮》曰:『君子不奪人之 親,疏不可奪親也』。陛下尊為萬乘,父子之親不可得 而奪之,又可容人之奪之乎?故今日之禮,不在皇與 不皇,惟在考與不考。若徒爭一皇字,則執政必姑以 是塞今日之議,陛下亦姑以是滿今日之心,臣恐天 下知禮者必將非笑無已也。」與桂萼第二疏同上。帝 益大喜,立召兩人赴京,命未逮。兩人及黃崇明、黃綰 復合疏力爭。及獻帝改稱本生皇考,閣臣以尊稱既 定,請停召命。帝不得已從之。二人已在道,復馳疏曰: 「禮官懼臣等面質,故先為此術求遂其私。若不亟去 本生之稱,天下後世終以陛下為孝宗之子,墮禮官 欺蔽中矣。」帝益心動,復召二人。比抵都,眾洶洶,欲撲 殺之。萼懼不敢出。璁閱數日始朝。給事御史張翀、鄭 本公等連章力攻。帝益不悅,特授二人翰林學士。二 人力辭,且請面折廷臣之非。給事御史李學曾、吉棠 等言:「璁、萼曲學阿世,聖世所必誅。以傳奉為學士,累 聖德不少。」御史段續、陳相又特疏論,并及席書。帝責 學曾等對狀,下續相詔獄。刑部尚書趙鑑亦請置璁、 萼於理,語人曰:「得俞旨,便捶殺之。」帝責以朋奸,亦令 對狀。璁、萼乃復列欺罔十三事,力折廷臣。及廷臣伏 闕哭爭,盡繫詔獄予杖。由是衣冠璁等勢大張。 其年八月卒用其議以定。

《殷士儋傳》:「士儋字正甫,拜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世 宗定宗藩條例,親王無後,以兄弟及兄弟之子嗣,不 得以旁支繼。嘉靖末,肅懷王薨,無子,其大母定王妃, 請以輔國將軍縉𤏳嗣。禮部議,縉𤏳實懷王從叔,不 可承祧,詔許以將軍攝府事。及帝即位,定王妃復請, 前尚書高儀執不可,得旨如先帝令。縉𤏳乃重賂中」 官屬宗人,為奏,祈必得。士儋持之甚力。帝以肅藩越 在遠塞,不王無以鎮之,遂許縉𤏳嗣。士儋又疏爭,且 曰:「肅府自甘州徙蘭州,實內地,即云邊郡,宜別選郡 王賢者理府事。」帝意堅不可奪。士儋乃請封為郡王, 諸宗如縉𤏳者,率以此令從事,帝終不許。 《王燾傳》:燾字濬仲,崑山人。少孤貧。九歲為人後,族人 有謀其產者,燾舉以讓之,獨迎養嗣祖母及母惟謹。 《鄭濂傳》:「鄭文厚」,生欽、銖。文融無子,以欽嗣。欽嘗刺血 療本生父文厚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