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6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世祖,不繼惠帝,當同殷之陽甲、漢之成帝。議者以聖」 德沖遠,未便改舊。諸如此禮,通所未論。是以惠帝尚 在太廟,而懷帝復入,數則盈八。盈八之理,由惠帝不 出,非上祖宜遷也。下世既升,上世乃遷,遷毀對代,不 得相通,未有下升一世而上毀二世者也。惠懷二帝, 俱繼世祖,兄弟旁親,同為一世,而上毀為一世。今以 惠帝之崩,已毀豫章,懷帝之入,復毀潁川,如此則一 世再遷,祖位橫析,求之古義,未見此例。惠帝宜出,尚 未輕論,況可輕毀一祖,而無義例乎?潁川既無可毀 之理,則見神之數,居然自八,此蓋有由而然,非謂數 之常也。既有八神,則不得不於七室之外,權安一位 也。至尊於惠、懷,俱是兄弟,自上後世祖,不繼二帝,則 二帝之神,行應別出,「不為廟中恆有八室也。」又武帝 初成太廟時,正神止七,而楊元后之神,亦權立一室。 永熙元年,告世祖諡,於太廟八室,此是苟有八神,不 拘於七之舊例也。又議者以景帝俱已在廟,則惠懷 一例,景帝盛德元功,王基之本,義著祖宗,百世不毀, 故所以特在本廟。且亦世代尚近,數得相容,安神而 已,無「逼上祖。如王氏昭穆既滿,終應別廟也。以今方 之,既輕重義異,又七廟七世之親,昭穆父子位也。若 當兄弟旁滿,輒毀上祖,則祖位空懸,世數不足,何取 於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然後成七哉!今七廟之義, 出於王氏。從禰以上至於高祖,親廟四世,高祖以上 復有五世、六世無服之祖,故為三昭三穆」,并太祖而 七也。故世祖定《郊廟禮》,京兆、潁川,曾高之親,豫章五 世,征西六世,以應此義。今至尊繼統,亦宜有五六世 之祖,豫章六世,潁川五世,俱不應毀。今既云豫章先 毀,又當重毀潁川,此為廟中之親,惟從高祖已下,無 復高祖以上二世之祖。於王氏之義,三昭三穆,廢闕 其二,甚非宗廟之本所據「承,又違世祖祭征西、豫章 之意,於一王定禮,所闕不少。」時尚書僕射刁協與循 異議,竟從循議焉。朝廷疑滯,皆諮之於循,循輒依《經 禮》而對,為當世儒宗。

《為兄後議》

劉敞曰:「《禮》,天子之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諸侯二 昭二穆,與太祖而五。所謂昭者父道也;所謂穆者子 道也。天子諸侯未必皆身有子,故或取於兄弟之子 以為嗣,親同則取其賢者,賢同則取其長者,長同則 卜其吉者,非兄弟之子則弗取。故不以諸兄為嗣,兄 亦尊也;不以諸弟為嗣,弟己之倫也。此古者七廟五」 廟之序,所以昭穆不相越,迭毀不相害也。至乎後世, 國家多事,或傳之諸兄,或傳之諸弟,蓋有不得已焉, 則禮散久矣。然既已受國家天下,則所傳者雖非子, 亦猶子道也;傳之者雖非其父,亦猶父之道也。以天 下國家為重矣。《春秋》僖公實閔公之兄,閔公遭弒,僖 不書即位,明臣子一體也。公孫嬰齊卒,《春秋》謂之「仲 嬰齊」,以謂為人後者為之子,當不從子例,不得復顧 兄弟之親,稱公孫也。《春秋》之義,有常有變。夫取後者 不得取兄弟,此常也。既已不可及取兄弟矣,則正其 禮,使從子例,此變也。故僖公以兄繼弟,《春秋》謂之子; 嬰齊以弟繼兄,《春秋》亦謂之子,所謂常用於常,變用 於變者也。以其子名,則僖公不得不以閔公為昭,歸 父不得不以嬰齊為穆。既正其昭穆,則迭毀之次,不 得不以一代一也。而儒者或疑禮無後兄弟之文,遂 以《春秋》書仲嬰齊為不與子為父孫,非也。子為父孫, 誠非禮之正,有不得已者。《春秋》正其為臣子,一體而 已。故實公孫嬰齊而謂之仲嬰齊。若《春秋》本不聽其 為後者,則當書曰「公孫嬰齊卒。」學者問之曰:「此仲嬰 齊曷為謂之公孫嬰齊?不與為兄後也。」乃可矣。夫《春 秋》家猶重之,況國乎?國爾猶重之,況天下乎?故凡繼 其君,雖兄弟必使子之;繼其大宗,雖兄弟必使子之。 如繼其君,繼其大宗而不使子,是教不子而輕其所 託也。此文公所以受逆祀之貶也。然《春秋》固為衰世 法,非太平正禮也,太平之世,未嘗有也。漢時定迭毀 之禮,丞相元成、丞相衡引昭、宣兩帝並為昭,獨以孫 為「昭」,而不知禮無兩昭,使昭帝之天下無所傳,宣帝 之天下無所受,失禮意矣。又惠帝、文帝皆高祖子,惠 帝親受之,高祖、文帝則受之。惠帝雖皆兄弟,此與閔 公、僖公何異哉?存當以臣子敘之,死當以昭穆正之。 而漢世議者,推文帝使上繼高祖,而惠帝親受高祖 天下者,反不與昭穆之正。至於光武,當繼平帝,又自 以世次為元帝之子,上繼元帝而為元帝後,皆悖經 違禮而不可傳者也。自漢世以來,其議尤眾,皆曰:「兄 弟不相為後,不當以昭穆格之」,妄也。若不以昭穆格 之,則天下受之誰乎?凡人君以兄弟為後者,必非有 子者也,引而為嗣,臣子一體矣。而當嗣者反以兄弟 之故,不繼所受國,而繼先君,則是所受國者竟莫有 嗣之者也,不可一矣。生則以臣子事之,死則以兄弟 治之,志生悖死,不可二矣。己實受之後君,不受之先 君,今當自繼先君者,不唯棄後君命己之命,又「當廢 先君命兄之命,不可三矣。天下國家則歸之己,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