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6 (1700-1725).djvu/98

此页尚未校对

《突厥傳》:伊利可汗卒,弟逸可汗立,病且卒,捨其子攝 圖,立其弟俟斗,稱為木扞可汗。木扞在位二十年卒。 復捨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是為佗缽可汗。在位十 年,病且卒,謂其子菴羅曰:「吾兄不親其子,委地於我。 我死,汝當避大邏便也。」及佗缽卒,攝圖立菴羅為嗣。 大邏便不得立,心不服菴羅,每遣人罵辱之,菴羅不 能制,因以國讓攝圖。國中相與議曰:「四可汗之子,攝 圖最賢。」因迎立之,號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 一號沙缽略,治都斤山。菴羅降居獨洛水,稱第二可 汗。大「邏便乃謂沙缽略曰:『我爾俱可汗子,各承父後。 爾今極尊,我獨無位,何也』?」沙缽略患之,以為阿波可 汗,還領所部。沙缽略勇而得眾,北夷皆歸附之。 《李雄傳》:「雄字毗盧,少慷慨有大志,家世並以學業自 通,雄獨習騎射。其兄子旦讓之曰:『棄文尚武,非士大 夫之素業。雄答曰:竊覽自古誠臣貴仕,文武不備,而 能濟其功業者鮮矣。雄雖不敏,頗觀前志,但不守章 句耳。既文且武,兄何病焉』?」子旦無以應之。

《韋世康傳》:世康性孝友,以諸弟位並隆貴,獨季弟世 約宦途不達,共推父時田宅,盡以與之,世多其義。 《楊素傳》:約字惠伯,素異母弟也。素友愛之,凡有所為, 必先籌於約,而後行之。時皇太子無寵,而晉王廣規 欲奪宗,以素幸於上而雅信約。於是用張衡計,遣宇 文述大以金寶賂遺於約,因通王意說之曰:「夫守正 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經合義,亦達者之令圖。自古 賢人君子,莫不與時消息,以避禍患。公之兄弟,功名 蓋世,當塗用事,有年歲矣。朝廷為足下家所屈辱者, 可勝數哉!又,儲宮以所欲不行,每切齒於執政。公雖 自結於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棄群 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愛於皇后,主上素有 廢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請立晉王,在賢兄之口 耳。誠能因此時建大功,王必鎮銘於骨髓,斯則去累 卵之危,成泰山之安也。」約然之,因以白素。素本凶險, 聞之大喜,乃撫掌而對曰:「吾之智思,殊不及此,賴汝 起予。」約知其計行,復謂素曰:「今皇后之言,上無不用。 宜因機會,早自結託,則匪唯長保榮祿,傳祚子孫。又 晉王傾身禮士,聲名日盛,躬履節儉,有主上之風。以 約料之,必能安天下。兄若遲疑,一旦有變,令太子用 事,恐禍至無日矣。」素遂行其策,太子果廢。及晉王入 東宮,引約為左庶子。

《滕穆王瓚傳》:「瓚字𢘆生,一名慧,高祖母弟也。周封竟 陵郡公,尚武帝妹順陽公主,遷吏部中大夫,加上儀 同。帝崩,高祖入禁中,將總朝政,令廢太子勇,召之,欲 有計議。瓚素與高祖不協,聞召不從,曰:『作隋國公,恐 不能保,何乃更為族滅事耶』?」高祖作相,進位上柱國 邵國公。瓚見高祖執政,恐為家禍,陰有圖高祖之計, 高祖每優容之。及受禪。立為滕王。

《陸知命傳》:「知命字仲通。高智慧等作亂,知命說下賊 十七城,以功拜儀同三司,復用其弟恪為汧陽令。知 命以恪非百里才,上表陳讓,朝廷許之。」

《宇文愷傳》:「愷字安樂,杞國公忻之弟也。少有器局,家 世武將,諸兄並弓馬自達,愷獨好學,博覽書記,解屬 文,多技藝。高祖踐祚,誅宇文氏,愷初亦在殺中,以其 與周本別兄忻有功於國,使人馳赦之,僅而得免。」 《何稠傳》:「時有黃亙者,不知何許人也。及其弟袞,俱巧 思絕人,煬帝每令其兄弟直少府將作。於時改創多 務」,亙、袞每參典其事,凡有所為,何稠先令亙袞立樣, 當時工人皆稱其善,莫能有所損益。亙官至朝散大 夫,袞官至散騎侍郎。

《觀德王雄傳》:「雄大象中進爵邗國公。高祖受禪,封廣 平王,以邗公別封一子。雄請封弟士貴,朝廷許之。」 《于仲文傳》:「兄顗拜東廣州刺史,總管趙文表與顗素 不協,顗將圖之,因臥閣內,詐得心疾。文表往候之,令 從者至大門而止,文表獨至顗所,顗欻然而起,抽刀 斫殺之。高祖受禪,文表弟詣闕稱兄無罪,上令案其 事。」

《庶人秀傳》:秀,高祖第四子也。開皇十二年,出鎮於蜀。 秀有膽氣,容貌瓌偉,美鬚髯,多武藝,甚為朝臣所憚。 上每謂獻皇后曰:「秀必以惡終,我在當無慮,至兄弟 必反。」於是遂分秀所統。秀漸奢侈,違犯制度,車馬被 服,擬於天子。及太子勇以讒毀廢晉王廣為皇太子, 秀意甚不平。皇太子恐秀終為後變,陰令楊素求其 罪而譖之。仁壽二年,徵還京師,上見不與語,明日,使 使切讓之,皇太子及諸王流涕庭謝,乃令楊素、蘇威、 牛弘、柳述、趙綽等推治之。太子因作偶人書上及漢 王姓字,縛手釘心,令人埋之華山下,令楊素發之,又 作檄文,置秀集中,因以聞奏。上曰:「天下寧有是耶?」於 是廢為庶人。秀既幽逼,憤懣不知所為,乃上表。上因 下詔數其罪曰:「皇太子汝兄也,次當建立,汝假妖言, 乃云不終其位。漢王於汝,親則弟也。」乃畫其形像,書 其姓名,縛手釘心,枷鎖杻械,仍收楊諒魂神,閉在華 山下,勿令散蕩。肆毒心於兄,悖弟之行也;嫉妒於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