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8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出迎。道士笑曰:「亡慮矣。」令視墜物,乃一髑髏,如五斗 大,出篋中,刀圭藥滲之,悉化為水。姜問其怪,道士曰: 「吾與此女皆劍仙,先與一人綢繆,遽捨而從汝,以故 懷忿,欲殺汝二人。吾亦相與有宿契,特出力救汝。今 事幸獲濟,吾去矣。」纔去,女即來,同室如初。

陽縣地多女鳥,新陽男子于水次得之,遂與共居。生 二女,悉衣羽而去。

崔生入山,遇仙女為妻。還家得《隱形符》,潛游宮禁,為 術士所知,追捕甚急。生逃還山中,隔洞見其妻,告之。 妻擲錦襪成五色虹橋度崔,追者不及。

桃源女子吳寸趾,夜恆夢與一書生合。問其姓氏,曰: 「僕瘦腰郎君也。」女意其為休文昭略入夢耳。久之,若 真焉。一日晝寢,書生忽見形入女帳,既合而去。出戶 漸小,化作蜂,飛入花叢中,女取養之。自後恆引蜜蜂 至女家甚眾,其家竟以作蜜興富甲里中。寸趾以足 小得名,天寶中事也。

鍾陵西山有游帷觀,每至中秋,車馬喧闐,十里若闤 闠。豪傑多召名姝善謳者,夜與丈夫間立,握臂連踏 而唱,惟對答敏捷者勝。太和末,有書生文簫往觀,睹 一姝甚妙,其詞曰:「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綵 鸞。自有繡襦并甲帳,瓊臺不怕雪霜寒。」生意其神仙, 植足不去,姝亦相盼。歌罷,獨秉燭穿大松逕將盡,陟 山扣石,冐險而升。生躡其蹤,姝曰:「莫是文簫耶?」相引 至絕頂坦然之地。後忽風雨裂帷覆機。俄有仙童持 《天判》曰:「吳綵鸞以私欲洩天機,謫為民妻一紀。」姝乃 與生下山,歸鍾陵為夫婦。

遼東馬仲叔、王志都相知至厚。仲叔先亡,忽見形謂 志都曰:「吾不幸先亡心恆相念。念卿無婦,當為卿得 婦。」遂與之期。至日大風晝昏。向暮果有婦人在寢室 中,志都問其由,曰:「我河南人,父為清河太守臨當見 嫁,不知何得至此。」志都告之故,遂成夫婦。往詣其家, 大喜,以為天相與也。志都後為南郡太守。

《輟畊錄》:溫州監郡某一女,及笄未出室,貌美而性慧, 父母之所鍾愛者,以疾卒,命畫工寫其像,歲序張設 哭奠,常時則庋置之,任滿偶忘取去,新監郡復居是 屋,其子未婚,忽得此心,竊念曰:「娶妻能若是,願事足 矣。」因以懸于臥室。一夕,見其下從軸中詣榻前,敘殷 勤,遂與好合,自此無夜不來,踰半載,形狀羸弱,父母 詰責,以實告,且云:「至必深夜去,以五鼓或齎佳果啖 我」,我答與餅餌,則堅卻不食。父母教其此番須力勸 之。既而女不得辭,為咽少許,天漸明,竟不可去,宛然 人耳,特不能言語而已。遂真為夫婦,而病亦無恙矣。 此事余童子時聞之甚熟,惜不能記兩監郡之名。近 讀杜荀鶴《松窗雜記》云:「唐進士趙顏」,於畫工處得一 軟障,圖一婦人甚麗。顏謂畫工曰:「世無其人也,如何 令生余?願納為妻。」工曰:「余神畫也。此亦有名曰真真, 呼其名,百日晝夜不歇,即必應之。應則以百家綵灰 酒灌之,必活。」顏如其言,乃應曰:「諾。」急以百家綵灰酒 灌之,遂活。下步言笑飲食如常,終歲生一兒,兒年兩 歲。友人曰:「此妖也,必與君為患。余有神劍,可斬之。」其 夕遺顏劍,劍纔及顏室,真真乃曰:「妾南岳地仙也,無 何為人畫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奪君願,今疑妾, 妾不可住。」言訖,攜其子卻上軟障,睹其障,惟添一孩 子,皆是畫焉。讀竟,轉懷舊聞,已三十餘年。若杜公所 書不虛,則監郡子之異遇有之矣。

《摭遺》:王魁遇桂英於萊州北市深巷,桂英酌酒求詩 於魁,魁時下第,桂英曰:「君但為學,四時所須,我為辦 之。」由是魁朝去暮來。踰年有詔求賢,桂英為辦西遊 之用。將行,往州北望海神廟盟曰:「吾與桂英誓不相 負,若生離異,神當殛之。」魁後唱第,為天下第一。魁父 約崔氏為親,授徐州僉判,桂英不之知,乃喜曰:「徐去 此不遠,當使人迎我矣。」遣僕持書,魁方坐廳決事,大 怒,叱書不受。桂英曰:「魁負我如此,當以死報之。」揮刀 自刎。魁在南都試院,有人自燭下出,乃桂英也。魁曰: 「汝固無恙乎?」桂英曰:「君輕恩薄義,負誓渝盟,使我至 此。」魁曰:「我之罪也。為汝飯僧誦佛書,多焚紙錢,捨我 可乎?」桂英曰:「得君之命即止,不知其」他。後魁竟死。 《通幽記》:經行寺僧行蘊灑掃堂殿,見所畫女人姿顏 妖冶,戲曰:「世間女人得如此者,我必作妻。」其夕有款 扉者,蓮花娘子來,從一侍婢,妖姿麗質,妙絕人倫。蓮 花顧侍婢曰:「露仙可準備幃帳。」

天水趙旭,家于廣陵,夢一青衣挑笑窗牖間。及覺,忽 有清香滿室。有一女子,年可十四五,容範曠代。笑曰: 「吾天上青童,久居清禁,時有世念,帝罰下人間,感配 於君子。」時叩柱清歌曰:白雲飄飄星漢斜,獨行窈窕 浮雲車。

《法苑珠林鬼神部》有食吐鬼。夫勸婦施惜,言無積財 慳恡,故常食吐也。食糞鬼,由婦人誑夫,自噉美食,惡 啖夫故常食吐糞也。食氣鬼,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 因飢渴,唯得臰氣。食血鬼,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又受 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