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9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者亦可以警也。

陳了翁之父尚書,與潘良貴義榮之父情好甚密,潘 一日謂陳曰:「吾二人官職年齒,種種相似,獨有一事 不如公,甚以為恨。」陳問之,潘曰:「公有三子,我乃無之。」 陳曰:「吾有一婢,已生子矣,當以奉借,他日生子即見 還。」既而遣至,即了翁之母也。未幾生良貴,後其母遂 往來兩家焉。一母生二名儒,亦前所未有。事見羅春 伯《聞見錄》。

《書史會要》:「田田、錢錢,辛棄疾二妾也,因其姓而名之。 皆善筆札,嘗代棄疾答尺牘。」

《東皋雜錄》:翠翹,洪內翰侍人,失其姓,善畫。自題云:「翠 翹戲筆,字畫婉媚。程大昌題詩曰:『戲作風枝斜,再惱 玉堂宿』。」

王定國嶺外歸,出歌姬勸蘇東坡酒。坡作《定風波》詞 并序曰:定國歌兒名柔奴,姓宇文氏,家住京師。定國 南遷歸,予問:「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奴對曰:「此心安 處是家鄉。」遂贈以詞,有炎海清涼之句。

《話腴》,馬友犯長沙,向薌林捍之,不敵而潰。道遇友別 將方舟而來,家人輩惶懼,知弗脫矣。賊指求薌林愛 妾,妾聞命,無懼色,自語賊曰:「必欲我,當以車馬來。」賊 許之,妾即盛飾以待,家人駭之,然猶謂其往可以紓 難。頃刻,肩輿至,即奮而登,既過河,望賊舟不甚相遠, 妾忽語輿卒,欲少止。群卒乃弛轎,妾一躍入水,急援 之,已絕矣。賊相顧不發,薌林亦悠然而去。

《春渚紀聞》:徐黃州之子叔廣,十四秀才,先生與其舅 張仲謨書,所謂十三十四者,皆俊性者是也。嘗出先 生醉墨一軸,字畫欹傾,龍蛇飛動,乃是張無盡過黃 州。而黃州有四侍人,適張夫人攜其一住婿家,為浴 兒之會。無盡因戲語云:「厥有美妾,良由令妻。」公即續 之為小賦云:「道得徵草鄭、趙,姓稱孫姜閻齊,浴兒于」 玉潤之家,《一夔足矣》;侍坐于冰清之仄,三英粲兮。既 暮,而張夫人復還其一,還乃閻姬也,最為徐所寵。公 復書絕句云:「玉筍纎纖揭繡簾,一心偷看綠羅尖。使 君三尺毬頭帽,須信從來只有簷。」

《老學菴筆記》:王黼在翰苑,嘗病疫危甚,國醫皆束手。 二妾曰艷娥、素娥,侍疾坐于足,素娥泣曰:「若內翰不 諱,我輩豈忍獨生,惟當俱死耳。」艷娥亦泣,徐曰:「人生 死有命,固無可奈何,姊宜自寬。」黼雖昏臥,實具聞之。 既愈,素娥專房,膺封至淑人,艷娥遂辭去。及黼誅,素 娥者驚悸,不三日亦死。曩日俱死之言遂驗。

《別錄》:韓魏公至相府時,家有女樂二十餘輩,及崔夫 人亡,一日盡遣之,同列多勸且留,以為暮年歡。公曰: 「所樂能幾何,而嘗令人心勞,孰若吾𥳑靜之樂也。」 《山堂肆考》:宋韓康公上元召從官數人,出家姬侍飲, 其專寵者曰魯生,偶中蜂螫。少頃持扇就蘇東坡乞 詩。坡詩中有「魚吹細浪歌搖日,舞罷花枝蜂入懷」之 句,上句記姓,下句記事。

《今是堂手錄》:杜大中自行伍為將,有愛妾,才色俱美, 大中牋表皆此妾所為。一日大中方寢,妾至,見几上 有紙頗佳,書《臨江仙》一闋,有「彩鳳隨鴉」之語。大中覺 而視之,云:「鴉且打鳳。」于是掌其面,至項折而斃。 《龍川別志》:真宗臨御歲久,中外無虞,與群臣燕語,或 勸以聲妓自娛。王文正公性儉約,初無姬侍,其家以 二直省官治錢。上使內東門司呼二人者,責限為相 公買妾,仍賜銀三千兩。二人歸以告,公不樂,然難逆 上旨,遂聽之。蓋公自是始衰,數歲而捐館。初,沈綸家 破,其子孫鬻銀器,皆錢塘錢氏昔以遺中朝將相,皆 花籃大筩之類,非家人所有。直省官與沈氏議,止以 銀易之,具言於公,公顰蹙曰:「吾家安用此?」其後姬妾 既具,乃呼二人問:「昔沈氏什器尚在,可求否?」二人謝 曰:「向私以銀易之,今見在也。」公喜用之。如素有聲色 之移人如此。張公安道守金陵,二直省官有一人自 南方替還,具為公道此。

《清尊錄》:「崇寧中,有王生者,貴家之子也。隨計至都下。 嘗薄暮被酒至延秋坊,過一小宅,有女子甚美,獨立 於門,徘徊徙倚,若有所待者。生方注目,忽有騶騎呵 衛而至,下馬於此宅,女子亦避去,匆匆遂行,初不暇 問其何姓氏也。抵夜歸,復過其門,則寂然無人聲。循 牆而東數十步,有隙地丈餘,蓋其宅後也。忽自內擲」 一瓦出,拾視之,有字云:「夜於此相候。」生以牆上剝粉, 戲書瓦背云:「三更後宜出也。」復擲入焉。因稍退十餘 步伺之。少頃,一男子至,周視地上,無所見,微嘆而去。 既而三鼓,月高霧合,生亦倦睡欲歸矣。忽牆門軋然 而開,一女子先出,一老媼負笥從後。生遽就之,乃適 所見立門首者。熟視生,愕然曰:「非也。」回顧媼,媼亦曰: 「非也。」將復入,生挽而劫之曰:「汝為女子,而夜與人期 至此。我執汝詣官,醜聲一出,辱汝門戶。我邂逅遇汝, 亦有前緣,不若從我去。」女泣而從之。生攜歸逆旅,匿 小樓中。女自言曹氏,父早死,獨有己一女,母鍾愛之, 為擇所歸。女素悅姑之子某,欲嫁之,使乳媼達意於 母。母意以某無官,弗從。遂私約相奔牆下,微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