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脩身》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 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 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聖人 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 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 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 也。《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
《儒效》
《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 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 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 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而師法者,所得乎 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
《致仕》
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 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 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水深則回, 樹落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 報。」此之謂也。
呂子
《尊師》
「三曰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 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 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 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 莊王師孫叔敖、沈申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 越王句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 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 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且天生 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 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 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 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鄹,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 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於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 之暴者也,指於鄉曲,學於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鉅 狡也,學於禽滑黎。此六人,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 免於刑戮死辱也,以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 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於學也。凡學必務進業, 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驩愉,問書意,順耳目,不 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苟辨必中法。 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生則謹養,謹養之道, 養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此所以尊 師也。治唐圃,疾灌寖,務種樹,織葩屨,結罝網,捆蒲葦 之田「野,力耕耘,事五穀,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 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 飲食,必蠲潔,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 疾趨翔,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君子之學也,說義必 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 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 於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 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身成則為人 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彊而 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後 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 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耶!」天子入太學,祭 先聖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誣徒》
「四曰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 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 矣。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 子,師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 於其所不樂。為之而樂矣。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若 勸之,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雖賢者猶不能久反」 諸人情,則得所以勸學矣。《子華子》曰:「王者樂其所以 王,亡者亦樂其所以亡。故烹獸不足以盡獸,嗜其脯 則幾矣。然則王者有嗜乎理義也,亡者亦有嗜乎暴 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禍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氣不 和,取舍數變,固無恆心。若晏陰喜怒無處,言談日易, 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 見權親勢及有富厚者,不論其材,不察其行,敺而教 之,阿而諂之,若恐弗及。弟子居處脩潔,身狀出倫,聞 識疏達,就學敏疾,本業幾終者,則從而抑之,難而懸 之,妒而惡之。弟子去則冀終,居則不安,歸則愧於父 母兄弟,出則慚於知友邑里,此學者之所悲也」,此師 徒相與異心也。人之情惡異於己者,此師徒相與造 怨尢也。人之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譽其所惡,學業 之敗也,道術之廢也,從此生矣。善教者則不然,視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