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而去,令即放之,一縣以為恥。
《許孜傳》:「孜字季義,東陽吳寧人也。孝友恭讓,敏而好 學。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受《詩》《書》《禮》《易》及 《孝經》《論語》學竟,還鄉里。沖在郡喪亡,孜聞問盡哀,負 擔奔赴,送喪還會稽,蔬食執役,制服三年。」
《唐彬傳》:「彬字儒宗,魯國鄒人也。歷持節監幽州諸軍 事右將軍。彬初受學于東海閻德,門徒甚多,獨目彬 有廊廟才。及彬官成,而德已卒,乃為之立碑。」
《郭瑀傳》:「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東游張 掖,師事郭荷,盡傳其業。精通經義,雅辯談論,多才藝, 善屬文。荷卒,瑀以為父生之,師成之,君爵之。而五服 之制,師不服重,蓋聖人謙也,遂服斬衰,廬墓三年,禮 畢,隱于臨松薤谷。」
《王祥傳》:魏高貴鄉公之入學也,將崇先典,乃命王祥 為三老,侍中鄭小同為五更。祥南面几杖,以師道自 居,帝北面乞言。
《王承傳》:承字安期,為東海王越記室參軍。越與世子 毗書曰:「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閑習禮度, 不如式瞻儀形,諷詠遺言,不如親承音旨。王參軍人 倫之表,汝其師之。」
《後秦錄》:初,姚泓之為太子,受經太學博士淳于岐。岐 病在家,泓以「師者人之表範,傳先聖之訓,加在三之 義,不可以不重。」親詣省拜於床下。
《前燕錄》:劉瓚字彥真,平原人。經學博通,為世純儒,貞 清非禮不動。慕容廆重其德學,使太子皝師事之。 《後趙錄》:張躍,清河武城人也。學敏才達,雅善清談。石 勒偉其儀辯,拜世子衛軍長史,敕世子曰:「張長史人 之表範,汝其師之。」
《南史范雲傳》:「雲從兄縝,從沛國劉瓛學,瓛甚奇之,親 為之冠。在瓛門下積年,恆芒屫布衣,徒行於路。瓛門 下多車馬貴游,縝在其間,聊無恥愧。及長,博通經術, 尤精三禮。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士友所安,唯與 外弟蕭琛善。琛名曰口辯,每服縝簡詣。」
《韓懷明傳》:懷明十五喪父,幾至滅性,負土成墳,賻助 無所受。免喪,與鄉人郭麻俱師南陽劉虯。虯嘗一日 廢講,獨居涕泣,懷明竊問虯家人,答云:「是外祖亡日。」 時虯母亦已亡矣。懷明聞之,即日罷學,還家就養。虯 歎曰:「韓生無丘吾之恨矣。」
《太平清話》:「孫游嶽,齊永明初,詔主興世,館門弟子數 百人,唯陶弘景入室。」
《梁書范述曾傳》:「述曾字子元,吳郡錢唐人也。幼好學, 從餘杭呂道惠受《五經》,略通章句。道惠學徒常有百 數,獨稱述曾曰:『此子必為王者師』。」
《臧盾傳》:盾幼從徵士瑯琊諸葛璩受五經,通章句。璩 學徒常有數十百人,盾處其間,無所狎比。璩異之,歎 曰:「此生重器,王佐人也。」
《南史戚袞傳》:「袞少聰慧,游學都下,受《三禮》於國子助 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舉。年十九,梁武帝敕策 孔子正言,并《周禮》《禮記》義,袞對高第,除揚州祭酒從 事史,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禮》義。懷方北人,自魏 攜《儀禮》《禮記》疏,祕惜不傳。及將亡,謂家人曰:『吾死後, 戚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付之。若其不來,即隨 屍而殯』。」為儒者推許如此。
《張譏傳》:譏受學於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為先輩推 服。天嘉中,為國子助教。時周弘正在國學,發《周易》題, 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譏與弘正論議,弘正屈, 弘直危坐厲聲,助其申理。譏乃正色謂弘直曰:「今日 義集,辨正名理,雖知兄弟急難,四公不得有助。」弘直 謂曰:「僕助君師,何為不可?」舉坐以為笑樂。弘正嘗謂 人曰:「吾每登坐,見張譏在席,使人懍然。」
《魏書胡叟傳》:叟學不師受,友人勸之,叟曰:「先聖之言 精義入神者,其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末世腐儒, 粗別剛柔之位,寧有探賾未兆者哉?就道之義,非在 今矣。」
《賈思伯傳》:「思伯字士休,齊郡益都人也。遷征虜將軍、 南青州刺史。初,思伯與弟思同師事北海陰鳳,授業 無資酬之,鳳遂質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縑百匹遺 鳳,因具車馬迎之。鳳慚不往,時人稱歎焉。」
《徐遵明傳》:「遵明字子判,華陰人也。教授門徒二十餘 年,海內莫不宗仰。後廣平王懷聞而徵焉。至而尋退, 不好京輦。孝昌末,南渡河,客干任城,以兗州有舊,因 徙居焉。永安初,東道大使元羅表薦之,竟無禮辟。二 年,元顥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將舉義兵,遵明同其事。 夜至民間,為亂兵所害。時年五十五。永熙二年,遵明」 弟子通直散騎常侍李業興表曰:「臣聞行道樹德,非 求利于當年;服義履仁,豈邀恩于沒世?但天爵所存, 果致式閭之禮;民望攸屬,終有祠墓之榮。伏見故處 士兗州徐遵明,生在衡泌,長于原野,而託心淵曠,置 情恬雅,處靜無悶,居約不憂,故能垂簾自精,下帷獨 得,鑽經緯之微言,研聖賢之妙旨,莫不入其門戶,踐 其堂奧,信以稱大儒于海內,擅明師于日下矣。」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