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1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簡策之外,未有適也。」之才曰:「君非跡簡策者,其如物 理之學何!」他日,則又曰:「物理之學學矣,不有性命之 學乎?」雍再拜願受業,于是授《易》。其後雍卒以《易》名世。 澤人劉羲叟從受曆法,世稱羲叟曆法遠出古今,上 有揚雄、張衡所未喻者,實之才授之。

《張載傳》:載字子厚,嘗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眾。 一夕二程至,與論《易》,次日語人曰:「比見二程,深明《易》 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撤坐輟講。

《孫覺傳》:「覺字莘老,高郵人。甫冠,從胡瑗受學。瑗之弟 子千數,別其老成者為經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間, 眾皆推服。」

《孫復傳》:「復,晉州平陽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學《春 秋》,著《尊王發微》十二篇,大約本於陸淳而增新意。石 介有名山東,自介而下皆以先生事復,年四十不娶, 李迪知其賢,以其弟之子妻之。復初猶預石介,與諸 弟子請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貧賤, 欲托以子,宜因以成丞相之賢名』。復乃聽。孔道輔聞」 復之賢,就是之,介執杖履立侍復左右,升降拜則扶 之,其往謝亦然。介既為學官,語人曰:「孫先生非隱者 也。」於是范仲淹、富弼皆言復有經術,宜在朝廷。除祕 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遷殿中丞。

《陳襄傳》:「襄字述古,福州候官人。少孤,能自立,出游鄉 校,與陳烈、周希孟、鄭穆為友。時學者沈溺於雕琢之 文,所謂知天盡性之說,皆指為迂闊而莫之講。四人 者,始相與倡道於海濱,聞者皆笑以驚,守之不為變, 卒從而化,謂之『四先生』。」

《馬默傳》:「默字處厚,單州城武人。家貧,徒步詣徂徠,從 石介學。諸生時以百數,一旦出其上。既而將歸,介語 諸生曰:『馬君他日必為名臣』。送之山下。」

《彭汝礪傳》:「汝礪少時,師事桐廬倪天隱,既死,并其母 妻葬之,且衣食其女。」

《陳師道傳》:「師道字履常,彭城人。少而好學苦志,年十 六,早以文謁。曾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 知也,留受業。熙寧中,王氏經學盛行,師道心非其說, 遂絕意進取。鞏典五朝史事,得自擇其屬。朝廷以白 衣難之。又教授潁州。蘇軾知州事,待之絕席,欲參諸 門弟子間,而師道賦詩『嚮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 語,其自守如是。

《范鎮傳》:「鎮少受學于鄉先生龐直溫,直溫子昉卒于 京師,鎮娶其女為孫婦,養其妻子終身。」

《劉安世傳》:「安世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咨 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調洺 州司法參軍。司戶以貪聞,轉運使吳守禮將按之,問 于安世,安世云:『無之,守禮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 曰:『司戶實貪,而吾不以誠對,吾其違司馬公教乎』』?」 《周敦頤傳》:「敦頤字茂叔,掾南安時,程珦通判軍事,視 其」氣貌非常人,與語,知其為學知道,因與為友,使二 子顥、頤往受業焉。敦頤每令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 二程之學源流乎此矣。故顥之言曰:「『自再見周茂叔 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侯師聖學於程 頤,未悟,訪敦頤,敦頤曰:「吾老矣,說不可不詳。」留對榻 夜談,越三日乃還。頤驚異之,曰:「非從周茂叔來耶?其 善開發人類此。」

《安燾傳》:「燾字原卿,開封人。幼警悟,年十一從學里中, 羞與群兒伍,聞有老先生聚徒往師之。先生曰:『汝方 為誦數之學,未可從吾游,當群試省題一詩中選,乃 置汝。燾無難色。詩成出諸生上,由是知名』。」

《錢惟演傳》:「惟演孫景臻,尚秦魯國大長公主。景諶,景 臻之從兄也。由殿直巡轄兩京馬遞,中進士第。初赴 開封解試,時王安石得其文,以為知道者,既薦送之, 又推譽於公卿間,自是執弟子禮。安石提點府界,景 諶為屬主簿,又以文薦之,執喪居許,聞安石得政,喜, 因事來京師謁之。方盛夏,安石與僧智緣臥於地,一」 最親者袒坐其側,顧景諶褫服脫帽,未及它語,卒然 問曰:「青苗助役何如?」景諶曰:「利少害多,異日必為民 患。」又問孰為可用之人?曰:「居喪不交人事,而知人尢 難事也。」遂辭出。後調官復來,安石已作相,又往詣之。 安石令先與弟安國相見,安國亦與之善,謂景諶曰: 「相君欲以館閣相處而任以事。」景諶曰:「百事皆可為, 所不知者《新書役法》耳。」及見安石,安石欲令治峽路 役書,且委以戎、瀘蠻事。景諶曰:「峽路民情,僕固不能 知,而戎、瀘用兵,繫朝廷舉動,一路生靈休戚,願擇知 兵愛人者。」安石大怒,坐上客數十人,皆為之懼。退就 謁舍,賞激之,與詆以為矯者參半。景諶笑曰:「自古以 來,好利者眾,而顧義者寡,故天下萬事皆由人,而不 在於己。苟為利所動而由於人,則盜亦可為也。夫盜 之所以為盜者,利勝於義而不知所以為之者耳,吾 又何憾焉。」遂與安石絕。熙寧末,從張景憲辟知瀛州, 終身為外官,僅至朝請郎而卒。

《陸佃傳》:「佃字農師,越州山陰人。居貧苦學,夜無燈,映 月光讀書,躡屩從師,不遠千里過金陵,受經於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