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之。留餘數「杯,遂闕祇接。既負吹噓之際,甘從譴斥 之罪。」相國稱賞逾時,云:「此事真古人之道,由茲貴達, 所以激勸澆薄。」不旬月,自使下評事,先授美官。白公 以庫部郎中入為翰林學士,未逾三載,便秉鈞衡。其 後五鎮藩維,再居廊廟,蹈義懷仁,終始一致,流芳傳 素,士林美之。
《北夢瑣言》:唐右補闕張曙于裴贄侍郎下擢進士第, 官至右補闕。曾戲同年杜荀鶴曰:「杜十四仁賢,大榮 幸,得與張五十郎同年。」荀鶴答曰:「張五十郎大榮幸, 得與荀鶴同年,天下只聞杜荀鶴名字,豈知張五十 郎耶?」彼此大咍。是知虛名不足定人優劣。
唐相國裴公坦,太和八年,李漢侍郎下及第。自以舉 業未精,遽此叨忝,未嘗曲謝座主,辭歸鄠縣別墅。三 年肄業,不入城。歲時恩地,唯啟狀而已。至于同年,鄰 于謝絕,掩關勤苦,文格乃變。
進士崔昭矩為狀元。有進士團司所由動靜舉罰。一 日,所由疏失,狀元笞之,逡巡,所由謝,伏于階前,對諸 進士曰:「崔十五郎不合于同年前面瞋決,所由請罰 若干。」博陵無言以對。
《閩川名士傳》:王播年五十始登第,同年陳通方年最 少,因戲拊播背曰:「王老,王老,奉贈一第。」言日暮途遠, 便同贈官也。播曰:「應擬三篇。」通方曰:「一之為甚,其可 再乎?」王銜之。及為相,通方竟為所困而終。
《全唐詩話》:陳通方登貞元進士第,與王播同年。播年 五十六,通方甚少,因期集,撫播背曰:「王老奉贈一第。」 言其日暮途遠,及第同贈官也。播恨之。後通方丁家 難,辛苦萬狀。播捷三科,為正郎,判鹽鐵。通方窮悴求 助,不甚給之。時李虛中為副使,通方以詩求為汲引 云:「應念路傍憔悴翼,昔年喬木幸同遷。」播不得已,薦 為江西院官。〈按閩川名士傳所載與此不同姑並存之〉 沈肩吾與崔嘏同年,不睦。嘏舊失一目,以珠代之。施 嘲之曰:「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元和十五年 也。
大順中,王渙自左史拜考工員外,同年李德鄰自右 史拜小戎,趙光引自補袞拜小儀,王極自小戎拜小 勳,渙首唱長句感恩,《上裴公》曰:「青衿七十牓三年,建 禮含香次第遷。珠影下連星錯落,桂花曾對月嬋娟。 玉經磨琢多成器,劍拔沈埋更倚天。應念銜恩最深 者,春來為壽拜樽前。」裴公答曰:「謬持文柄得時賢,粉」 署清華次第遷。昔歲策名皆健筆,今朝稱職並同年。 各懷器業寧推讓,俱上青霄肯後先。何事老夫猶「賦 詠,欲將酬和永流傳。」
馬令《南唐書孟賓于傳》:「賓于遷塗陽令,黷貨當死。時 李昉事皇朝為翰林學士,乃賓于同年進士也。聞賓 于縲紲,以詩遺之曰:『幼㩦書劍別湘潭,金牓標名第 十三。昔日聲塵喧洛下,近年詩價滿江南』。後主見詩 貸之,復其官。」
《宋史扈蒙傳》:「宋初,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坐請託 于同年仇華,黜為太子左贊善大夫。」
《溫仲舒傳》:「仲舒少與呂蒙正契厚,又同登第。仲舒黜 廢累年,蒙正居中書,極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 士論薄之。」
《北漢世家》:「李惲字孟深,開封陽武人。漢乾祐中舉進 士,客遊嵐州。會劉崇自立,署州從事,擢知制誥、翰林 學士,累至司空、平章事。惲性疏達,善談名理,年少時, 好滑稽。及為相,頗事持重。初與王溥、李昉同年登第。 太原平,相見敘舊,情好益固,論者美之。」
《趙昌言傳》:「昌言遷工部侍郎,時鹽鐵副使陳象輿與 昌言善,知制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皆昌言同年,右 正言梁灝嘗在大名幕下。四人者,日夕會昌言之第, 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臧丙傳》:「太平興國初,舉進士。太宗平晉陽,以丙為右 贊善大夫,知遼州。丙素剛果,有吏幹。會同年生馮汝 士以祕書丞知石州,與監軍不協,一夕剚刃于腹而 死,事可疑。丙上疏言汝士死非自殺,乞按治。上覽奏 驚駭,遣吏鞫之,召丙問狀。丙曰:汝士居牧守之任,不 聞有私罪而言自殺。若使冤死不明,不加宿直者以 罪,今後書生不能治邊郡矣。上嘉其直,改著作郎。」 《王禹偁傳》:禹偁字元之,濟川鉅野人,世為農家,九歲 能文,畢士安見而器之。太平興國八年擢進士,授武 城主簿,徙知長洲縣,就改大理評事。同年生羅處約 時宰吳縣,日相與賦詠,人多傳誦。
《彭乘傳》:乘字利建,益州華陽人。少以好學稱州里,進 士及第。嘗與同年生登相國寺閣,皆瞻顧鄉關,有從 宦之樂。乘獨西望,悵然曰:「親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 而圖一身之榮乎?」翼日,奏乞侍養。居數日,授漢陽軍 判官,遂得請以歸。
《劉恕傳》:「恕字道源,筠州人。父渙,字凝之,為潁上令。以 剛直不能事上官,棄去,家于廬山之陽,時年五十。歐 陽修與渙同年進士也,高其節,作《廬山高詩》以美之。 渙居廬山三十餘年,環堵蕭然,饘粥以為食,而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