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5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或觀宗廟百官之富美,或觀鳶飛魚躍之機緘,或講 江漢秋陽之微,或闡知言養氣之祕,或共求二五之 本源,或共論主敬窮理之要旨,或談天人合一之學, 或同發前人未發之蘊,或同吟風花雪月之詩,或同 訂讀書之「錄,或同訪康齋之廬,或同續六經,或同解 希聖,或謀復宋之策,或求踰垣之謀,或釣魚桐江,或 謀復漢業,或同歌歸去之詞,其他所請之事,不能一 一記矣。」曰:「請之以何物?」曰:「汙樽而飲元酒也,飯糗而 茹草也,三月不知肉味也,孔家之疏水也,顏家之簞 瓢也,曾家之酒肉羊棗也,孟家之芻豢也,程家之菽 粟,邵家之太和湯也。其他諸物皆備,亦一一不能記 矣。」曰:「其趣何如?」曰:「與物熙熙,如天如神,民莫得而名。 其蕩蕩也,有天下而不與也。其樂囂囂,繫馬千駟,弗 顧祿,以天下弗觀也。求仁得仁而心安也。樂亦在中, 視不義如浮雲也。貧而不改其樂也。《暮春同人》,以吾 仁,以吾義也,無入而不自得也。睟面盎背,足蹈手舞 也;飽乎仁義也;吟弄光風霽月,而胸次灑然也;傍花 隨柳,不覺前川之過也;萬紫千紅,隨處皆東風面也; 胸中無物,而汾亭之琴音可聽也;月照萬川,而光輝 可掬也。」此中樂趣偏多,似又難一一說也。此外又有 數家,若天竺,若柱下,若漆園,若漢廷巷伯,若晉室右 軍,唐之謫仙諸「人,亦嘗欲與我結為相知,雖柬札慇 懃,未嘗過其門而一問也。何也?吾日與我相親相近, 諸人宴會不暇,何暇赴諸人之宴會哉?諸人之宴會 未暇赴,又何暇赴世俗之宴會哉?」曰:「吾願隨先生而 赴先生之宴會,可乎?」曰:「可卻爾世俗之宴會,乃可隨 我而赴。然能赴我宴會,爾之宴會不求卻而自卻也。」 諸生曰:「先生交遊廣矣,宴會美矣,樂趣真矣。願人人 卻世俗之宴會,而仝赴先生之宴會,可乎?」曰:「可。」

《長安雅會銘》
陳龍正

三人共席,六簋素一。踰則有禁,訐其不及。賓可頻過, 主易為力。迨燈而散,亭午斯集。役無怨言,馬無疲色。 金吾不驚,《卜晝維》則。如何如何。眾皆曰「得。」

《題仇實父臨西園雅集圖後》
王世貞

余嘗見楊東里先生所題《西園雅集圖》,乃臨李檢法 伯時筆,有崇山絕壑,雲林泉石之致,與此圖略不同。 此圖僅一古檜,一怪石,一立壁,捉筆書者為子瞻學 士,從傍喜觀者王晉卿,按卷對佇者蔡天啟,倚樹睨 者李端叔。彼圖則有張文潛,而無端叔。此圖據方石 畫淵明《歸去來辭》者即伯時,握麈尾觀者蘇子由,握 蕉扇者黃魯直,撫扇立者晁無咎,捉石者張文潛,按 膝者鄭靖老。彼圖有端叔而無靖老,益以陳無己。若 摘阮之陳碧虛,與聽阮之秦少游,說法之圓通大士, 與聽法之劉巨濟,題壁之米元章,與傍觀之王仲至, 則所同也。彼圖有名姬二,曰雲英、春鶯,而此皆削之。 楊先生又云:「曾見劉松年臨本,無文潛、端叔、無咎器 物小異,而僧梵隆、趙千里亦嘗摩之。」此圖吾吳郡仇 英實父臨千里本也。余竊謂諸公蹤跡不恆聚大梁, 其文雅風流之盛,未必盡在此一時。蓋晉卿合其所 長游者而圖之,諸公又各以其意而傳寫之,以故不 無牴牾耳。實父視千里大有出藍之妙,其運筆古雅, 彷彿長康、探微、元祐諸君子,人人有國士風。一展卷 間,覺「金谷富家」形穢,因為之識尾。

《金谷序蘭亭記評》
項煜

問「錢穀與煙霞孰貴?」曰:「煙霞貴。」問「殺軀與明哲孰貴?」 曰:「明哲貴。」問「豪遊與《雅集》孰貴?」曰:「雅集貴。」然則《金谷》 《蘭亭》之聲價亦懸矣,乃當時有以《蘭亭》況《金谷》者,而 右軍忻之,將鵷雛而腐鼠之慕耶?抑論文不論人耶? 曰:「非也,文未有不論人者也,即論人而季倫實足令 右軍慕也。」天下之富人多矣,率湮滅無稱,其有稱者, 意不但風流文彩,亦必有深情一往,足以結一世之 名人才士,而訂千秋之勝。夫崇之不割一姬,惑也;夫 崇之不畏強禦,義也;推此義也,可以處君臣朋友之 間,宜其身毀而名留,家碎而文傳也。且夫崇之非一 切富人,猶右軍之非一切逸人也。夫右軍鏡清言之 禍,而慨想周文之日昃,痛喪亂以來,無功可論,而願 與朝賢思布平正,此何等心事哉!季倫之豪,有豪情, 可殺而不可辱;右軍之逸,有逸情,出世而不遺世。蓋 天下未有無情之士而為名士,未有無情之文而為 名文者也。故夫二子之不同者,識也;其同者,情也;求 其同者,見才人韻人之生氣;求其不同者,悟居身涉 世之良軌。則《金谷》也,《蘭亭》也,皆千古之可興而可觀 者也。吾獨怪以彼兩者之勝地也、勝友也、勝事也,而 其文皆見黜於昭明,則昭明亦士之不及情者也。

《鴛湖修禊序》
沈麖

余,郡無淵峻,惟有一湖煙水,東南踞幽,曉錦夕霞,青 山遙望,遠帆疊至,碧樹層林,塔光雙映於晴濤,漁奏 悠颺於芳岸,月魂空潔,鍾韻蒼寒,蒲生於鴛鴦之浦, 蘭香於翡翠之濱,著以游觀,則地勝而情曠也。辛巳 重三,節屆流泛,風日多麗,士女蕩懷,商略古規,謀雅 晉範,畫船集豔,嘉賓快游。睹斯桃英茂則歌《豔陽》,柳